徐贵祥《到兰州种一棵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22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兰州种一棵树
徐贵祥
①4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对文学非常痴迷。有两首诗我记得很熟,一首是高红十等人创作的《理想之歌》,一首是贺敬之创作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两首诗,把远方的世界推到我的眼前。
②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军入伍,在训练、工作之余,开始兴致勃勃地创作小说,写好之后便投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投出去被退回来,修改后再投出去……直到1983年,兰州的《飞天》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相识在早晨》。当时《飞天》有一个栏目叫“新芽”,是专门培养新作者的,编辑在我的作品后面附了一段几百字的点评,大意是,这是一个部队青年战士的处女作,虽然稚嫩,但是不乏真情。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当我还在文学的路上苦苦摸索的时候,当我投稿四处碰壁的时候,兰州首先接纳了我,否则,我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③2019年9月下旬,我应邀前往兰州参加活动。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拐了一个弯,向西北方向飞行。我坐在靠舷窗的位置,一直俯瞰下面的景致。很快,视野里涌现出大片裸露的山脉。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西部仍然欠发达,建设西部任重而道远。
④中学时代,我别的功课学得不太好,唯独政治和语文学得不错,从初中到高中,这两门课的成绩一直领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名叫汪泛舟,本来是一位大学老师,古典文学功底非常深厚,讲起课来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他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学得津津有味。
⑤多年后,我才得知,就在我参军后不久,有一个全国人才调配行动,汪老师在这次大调配中离开了家乡。当时有3个地方供汪老师选择:北京、上海、甘肃,而他最终选择了甘肃,1982年入职敦煌文物研究所。
⑥这一次到兰州,我要去看看我的老师。

见面那天
老师和我都很激动,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表示欣喜,学生对老师的学术成就深感钦佩,我们相谈甚欢。我问老师,在兰州生活习惯不习惯,老师说,很习惯,再回老家倒不习惯了。在兰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人生快意。他告诉我,虽然自己已经86岁了,但精力还很充沛,他还要写两本书,一本是关于敦煌的,一本是关于兰州的。
⑧望着耄耋之年而又精神矍铄的老师,我的心里涌起无限感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相对偏远和落后的兰州,把他乡作为故乡,建设重工业基地,垦荒开矿,植树造林,发展文化,支教扶贫,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如今的兰州,黄河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树影婆娑。这些遮风挡沙的绿树,从一代代人的心里生出来,长起来。我的老师和他那代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兰州,长在兰州,守护兰州,美化兰州。
⑨我想,我们来到兰州,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认识兰州、亲近兰州、融入兰州的。
⑩在兰州期间,我听说了一个有点儿像神话的故事:在距今久远的年代,兰州树很少,后来有人冬天把冰背到山上,埋在树苗下面,等待来年春天,土里的冰一点一点地融化,终于有一棵树成活了,然后是两棵、十棵、一百棵,直至绿树成荫。从少到多,从黄到绿。“背冰种树”,多么好的意象,多么富有诗意的概括。
⑪让我们一起为兰州种一棵树吧!用我们的热爱作种子,用我们的情感作养料,种一棵精神之树、信念之树、理想之树。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形散而神聚”,以第一人称叙述给读者真实感。
B.当年兰州《飞天》杂志有一个培养新作者的栏目叫“新芽”。
C.“背冰种树”的故事意在表明在兰州用冰种树比用水种树成活率高。
D.“我们学得津津有味”从侧面表现出汪老师讲课有声有色。
5.梳理文章①~③段,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6.本文④⑤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7.“见面那天,老师和我都很激动”,请分析老师和“我”激动的原因。
8.“到兰州种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答案:
4.C    5.     痴迷文学     把远方的世界推到“我”的眼前     编辑在“我”作品后面的点评     到兰州参加活动     建设西部任重道远    6.插叙,交代背景,突出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丰富文章的内容,也为后文的叙述作铺垫,更有利于表现本文的中心。    7.示例:老师激动:这么多年了,学生成长进步了,还能记着他,还来看望他;学生激动:仰慕老师的学识和为人,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师依然肯定学生,接纳学生。    8.这是一棵用热爱作种子,用情感作养料的精神之树、信念之树、理想之树,是扎根兰州、长在兰州、守护兰州、美化兰州的树。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4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