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①周②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注】①比:勾结。②周:结合。
15、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然政异端乎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 各因其事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
C. 齐君为国 以顺为正者(《孟子・富贵不能淫》)
D. 淫于苑囿 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16、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他的回答对你处理事情有什么启发?(2分)
答案:
15D A.不同的/对……感到惊异 B.按照/趁,乘 C.治理/当作 D.介词,在
16、 这启发我在解决问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因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然而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
孔子说:“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齐国君主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在园林宫殿享乐。无时无刻不在纵情声色享乐,(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节财。鲁国国君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排斥诸侯国的宾客,蒙蔽他们明察的目光,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施政方针也不同。”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