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l、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选自 柳宗元《捕蛇者说》)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仿佛若有光( ) (2)阡陌交通 ( )
(3)以啮人 ( ) (4)可以已大风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5.(1)乙文衬托手法是如何体现的,有何作用?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3. 隐隐约约 交错相通 咬 止,治愈 14.(1)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着打扮,完全(都)和外面人一样
(2)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来抵他的赋税。 15.①乙文用蛇之“异”颜色奇特、毒性巨大,然而大家冒着生命的危险争着去捕蛇,衬托统治者赋税之重、之害。②都表达了希望过上无战乱、少赋税,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②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③句意:如果蛇咬了人。啮:咬;
④句意:可以用来治愈麻疯。已:止,治愈。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中:在田间;悉:完全;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2)募:招募;之:代词,指蛇;当:抵。
15.(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作用。
结合乙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可知,这种蛇身上有着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可是永州的人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捕蛇,就是为了能用蛇来抵赋税,衬托出封建统治下赋税繁重,老百姓生活负担压力大。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甲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年间,社会生活动荡,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就是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乙文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因而他创作《捕蛇者说》表达出希望老百姓能够过上少交赋税,安乐太平的生活。
据此可概括出两文的写作目的都是:希望过上无战乱、少赋税,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允许用蛇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