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8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所
欲也
欲报之于陛下也 跃跃
欲试
B.
使人之所恶 必能
使行阵和睦 不辱
使命
C. 得之则
生
生于忧患 谈笑风
生
D. 呼尔而
与之 选贤
与能
与日俱增
12.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理解:句中的“也”表陈述语气,表达了人们对所做选择的肯定。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理解:句中的“也”表疑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择手段而求生的怀疑。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理解:句中的“是心”指的是当“生”与“义”产生冲突时,应该坚守的舍生取义之心。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句中的“本心”指的是当“利”与“义”产生冲突时,不该丢失的羞恶之心。
13. 根据《鱼我所欲也》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陵
①与武②饮数日,复曰:“子卿壹③听陵言!”武曰:“自分④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⑤之罪,上通于天!”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予)初至北
⑥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⑦于前,贾余庆献谄⑧于后,予羁靡⑨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⑩诟⑪虏帅失信,数⑫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⑬)
注释:①陵:李陵,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兵败后投降匈奴。②武:苏武,字子卿。③壹:一定。④自分:自己料想。⑤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来投降。⑥北:指元军方面,下文“虏”与此相同。⑦吕师孟构恶:指吕师孟到元军求和,带去降表。⑧贾余庆献谄:指的是贾余庆不仅向元军纳款投降,还向元军献策要求囚禁文天祥。⑨羁靡:软禁。⑩直前:径直上前。⑪诟:斥责。⑫数:指责。⑬《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编诗集《指南录》作的序文。
孟子在上文中提出的
①_______的主张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人生准则。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以“
②_______”的言辞表明了自己态度的决绝;面对被软禁敌营的困境,文天祥没有忍辱偷生,而是以“
③_______,
④________”的行为表明了自己“但欲求死”的抉择。
答案:
(三)(共8分)
【答案】11. A 12. B
13. ①. 舍生取义 ②. 效死于前 ③. 直前诟虏帅失信 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想要”;
B.如果,假使/让/出使;
C.生存/使……生存/发出;
D.给/通“举”,推荐/随着;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B.句中的“也”表疑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择手段而求生的批判;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这一主张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人生准则。
二空,结合材料一“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知,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以“效死于前”的言辞表明了自己态度的决绝,即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三空,结合材料二“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可知,面对被软禁敌营的困境,文天祥没有忍辱偷生,而是以“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的行为表明了自己“但欲求死”的抉择,即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材料一: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材料二: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