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歌鉴赏
6.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
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胡䩮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b(chān),战袍。②�疲�chuò),整理。银胡䩮(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③金仆姑,箭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原因。“戏作”绝非儿戏之作,实则自嘲,蕴含着词人的优愤悲慨。
B.上阕“拥”“渡”“飞”等动词,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义军军容之盛和紧急战斗情况。
C.“夜�埔�胡䩮”,正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
D.“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其中既含年华己逝的落寞,又有壮志未酬的不甘。
(2)清代词人陈廷焯评价该词结尾两句:“哀而壮,得无有烈士暮年之慨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6.
(1)C
(2)参考要点:①“万字平戎策”,指词人写下的万字抗金意见书,与上阕壮岁有为、虎穴擒敌等英雄壮举相照应,词人满腹韬略的豪壮之情溢于言表。
②但时至暮年,壮心不已的词人却落得被废家居、归耕陇亩的下场,上万字的意见书更是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悲哀之情心伤透骨。
③强烈的报国热情与残酷的政治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写出词人感慨晚年时光空逝,壮志未遂的悲哀与无奈,令人扼腕不已。
【解析】
(1)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夜�埔�胡䩮’,正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表述错误,“夜�埔�胡䩮”意思是晚上在准备着箭袋(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故选C。
(2)
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结尾两句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意思是“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哀而壮,得无有烈土暮年之慨耶”,意思是结尾两句既有“哀”,又有“壮”。回答此题时主要找出里面的对应的“哀与壮”。“万字平戎策”,作者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怀着满腔的爱国之心,一心想收复中原,这里体现他的豪壮。根据前文“春风不染白髭须”可知,作者已时至暮年,但壮心不已。可惜得不到重用,万言书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悲哀。词人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于是写下万字的抗金意见书,何其豪壮;但词人时至暮年,壮心不已却被弃置不用,万字书更是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何其悲哀!哀与壮结合,鲜明地揭示了强烈的报国热情与残酷的政治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