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四、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2)“诗言志”,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志向和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案:
11.

(1)首句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

(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阔。

(2)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8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诗人把潼关写活了,特别通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两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作者将写景与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2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