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
 曾巩
 ①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②之墨池者苟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
 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
 ⑤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⑥,而又尝自休⑦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
 ⑧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③荀伯子:南朝宋人。④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⑤极:至,达。⑥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⑦休:停留。⑧章:通“彰”。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B.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C.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D.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羲之之书晚乃
 善
                     陈康肃公
 善射(《卖油翁》)
 B. 此为
 其故迹                        其
 真无马邪(《马说》)
 C.
 书“晋王右军墨池”                乃丹
 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 则学
 固岂可以少哉                    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5. 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
  
  
  
 【答案】
 12. B   
 13. C   
 14. 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15. 示例: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有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的意思是:在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新城之上”是交代地点,“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是对墨池的描写,“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是“者……也”的判断句式,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故选B。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善:形容词,好/动词,善于,擅长;
 B.其: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诘问语气;
 C.书:动词,写/动词,写;
 D.固:副词,原来,本来/形容词,固执,顽固;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则(那么)、盖(大概)、自致(自己达到)、天成(天生的)”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因此本题可从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角度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