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墨香里的年味儿 徐进
①临近岁尾,年味儿越来越浓,我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又看到了红红火火的春联。
②父亲与对联有着深深的情缘。自我记事起,乡邻红白喜事的对联,都是父亲写的,我家的春联也是父亲书写的。
③受父亲影响,孩提时,我就对春联情有独钟。因为过年的时候,裁红纸,写对子,贴春联,是父亲必须亲自去做的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也跟着忙活,从中享受春联带给我们一家人的喜庆与希望。
④犹记得每年寒假,还没回家,父亲就会给我打来电话,嘱咐我买红纸。父亲自有毛笔和没用完的墨汁,就担心没有红纸写不成春联。我知道,每到过年,他都会自作一副对联,很仔细地贴上,毕竟一年是一年,新年要有点新气象。
⑤
大街两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年画、春联、中国结和火红的灯笼,年就这样欢欢喜喜地赶来了。我在店内挑选红纸时,看到里面摆放的春联,总感觉没有父亲写的春联的那种家的味道和幸福气息,因为那是他依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写出的。
⑥我读书那几年,物质条件差,家里贫穷了些。
然而每到腊月三十,父亲都会早早地起床,找出我买来的大红纸,眉头微蹙,目光专注地折叠,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开,收拢,为写春联做准备。为了书写时能找到每个字的中心点,父亲比对着拟出的春联字数,将红纸叠出“X”痕。如果字数多了,还要熬点糨糊,以便把两条红纸连接成一个长条,这样写春联的纸才够长。我就拿着粘接的红纸在炭火前慢慢烘干,递给父亲。
⑦父亲一边启开先前为别人写喜联时用过的大瓶墨水瓶盖,一边示意我把红纸摆放在大案上。我自然明白父亲要开始写春联了。我用右手把红条纸的前段按住,父亲开始非常慎重地蘸墨书写,每写完一个字,我就向前拉一点儿。天很冷,手也冻僵了,但墨香淡淡地散开,节日的喜庆也蔓延开来。父亲越写越精神,脸上也红红的,写到最后反而解开外套扣子,说写得流汗了。写完之后,父亲再慎重地书写横批。
⑧在等待字迹变干的间隙,父亲还要对着亲手写的这副对联品评一番,和我絮叨着哪个字写得还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我也和父亲一道欣赏和评判得不亦乐乎。有问题的字改是改不成了,但我还是从中领悟到了一些春联书写的小窍门,感受到了写春联的乐趣。
⑨后来的几个春节,父亲约我齐作春联。他一边书写,一边怂恿着我来写。我读师范时练过柳体①,也能够信手完成,只是和一直坚持写对联、令我仰慕的父亲相比,自感写得差远了。父亲看了却叫好,眼里充满了赞赏,说比他的“我字体”有章法。就这样,我和父亲合作完成春联的创作,满满的幸福感便伴着墨香在我们之间弥漫开来。
⑩岁月更迭,一年又一年。每当春节越来越近时,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各种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贴上的春联也多是买来的。唯独我家自己写春联、贴春联的传统依然在。
⑪墨香里的年味儿,一直弥漫在我心间,家门上贴着的红红的春联也时常闪烁在我眼前。墨香里,有我们对家庭温馨场面的深深回忆,有我们对父亲濡养教诲的绵绵深情,有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殷期许,更有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默默传承。
(选自《意林》,有改动)
【注释】①柳体:唐代柳公权所写的字体,笔画遒劲。
13、阅读选文第⑥~⑨段,填写表格。(4分)
段落
|
第⑥段
|
第⑦段
|
第⑧段
|
第⑨段
|
内容概况
|
裁备春联
|
书写春联
|
C
|
D
|
态度情感
|
A
|
B
|
不亦乐乎
|
幸福满满
|
1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大街两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年画、春联、中国结和火红的灯笼,年就这样欢欢喜喜地赶来了。
15、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然而每到腊月三十,父亲都会早早地起床,找出我买来的大红纸,眉头微蹙,目光专注地折叠,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开,收拢,为写春联做准备。
16、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表达效果。(4分)
父亲还要对着亲手写的这副对联品评一番,和我
絮叨着哪个字写得还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
17、选文第⑨段中对于我写的春联父亲叫好,而和父亲相比我“自感写得差远了”,分别是什么原因?
18、“春联”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3、A小心翼翼;B越发精神;C品评春联;D齐作春联。
14、运用拟人手法,把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到来时人们的高兴、喜悦。
15、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裁剪春联、准备春联的小心、专注,突出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认真、重视。
16、 “絮叨”的意思是唠叨、��嗦,这里写出了父亲和“我”一起唠唠叨叨地说哪个字写得好,写出了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喜爱。
17、父亲对于“我”写得春联叫好一方面是一种鼓励,另一方面是“我”练过柳体,能够信手完成。“我”觉得和父亲比较“差远了”是因为父亲一直坚持写对联,有经验、有能力,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
18、线索,贯穿全文;“春联”上寄托着作者对过去温馨家庭的美好回忆;“春联”上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留恋;“春联”上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上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默默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