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方饭亭》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20题。
方饭亭
①这个地方并不起眼。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从远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认为不过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小景点,是如今公园里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等点缀性的建筑之一。亭子八柱八角,双层重檐结构,高度十米左右,顶部为攒尖形状,无论是体量还是形状,它都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
②我从山脚下走了三十多级台阶,来到亭外,俯瞰四周,视野中楼厦密集,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但因为有大片树林草坪相隔,那些原本喧嚣嘈杂的市声传递过来时,已经被过滤掉不少,变得若有若无,仿佛一阵阵轻微的松涛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的句子,完全可以移来描绘这座山、这个亭子。亭子中间位置,竖着一块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天祥的半身画像。画像上方,用篆体字刻着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旁的石柱上,用苍劲遒峻的字体,刻着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方饭亭”三个字,则刻在文天祥画像上方的石柱横梁上,对联横批所在的位置。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方饭亭的名字虽然有些奇怪,却恰恰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从这里,文天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心。
③南宋祥兴元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名为五坡岭。这一年的十二月,文天祥率抗元宋军驻扎于此,多日来连续征战,人困马乏,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后,再转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二十日中午时分,宋军埋锅造饭,饭刚刚做熟,正欲就餐,元军骑兵突袭,猝不及防的宋军仓促应战,遭遇惨败。文天祥自知克敌无望,不肯被俘受辱,试图自杀,却未能成功,终被元军俘获。    
④五坡岭之败,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捩点。此前,他是朝廷重臣,为了收复失地,散尽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辗转苦战于东南一带。五坡岭之后,他是一名俘虏,一介囚徒,一个丧失了自由的前朝高官。
⑤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高贵的精神,也以此为开端,铺展生发开来。
⑥文天祥被俘后,见到了进攻五坡岭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左右官员要文天祥下跪,他坚决不从,这一副铮铮铁骨,反而让张弘范心生尊敬,予以礼遇。他多次要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顽强抗元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一次次拒绝了,最后一次面对胁迫时,他将途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拿给张弘范,作为回答。尾句鲜明地剖白了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为之动容,把纸张小心地收藏了起来。第二年,南宋覆亡,张弘范再一次劝降。文天祥垂泪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深为感动,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诏令将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⑦自五坡岭战败,到踏上前往元大都的漫漫长路,半年的时间里,一名手无寸铁的俘虏,却能让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敌方将领由衷地尊重敬佩,不难想象,文天祥病弱的躯体内,蕴藏着怎样一股至大至刚、所向披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节。
⑧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便派人去劝降,许以宰相高位,长达四年的软硬兼施,也无法让他改变初衷。问其愿望,回答是只求一死。临刑,“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几天后,妻子来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丈夫的遗书,便是铭刻在方饭亭中画像上方的那三十二个字,也被称为《衣带铭》。
⑨文天祥诀别人世之际写下的句子,隔了两百多年才被铭刻在石碑上。为纪念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海丰知县在五坡岭修建了表忠祠,又于其北建亭,因祠内联语“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取名“方饭亭”。其后五百年间,亭子修复毁,毁复修。一九三八年,抗战初期,日机将表忠祠和方饭亭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
⑩方饭亭的前面,数十级台阶外的一个月台上,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一饭千秋。一顿饭的工夫所发生的事情,足以为千秋万代所铭记。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诞生于此地荒野草木之间,又经过此后数年间的风雨浇灌,终于成长为一棵名为气节的大树,吸天地之气,映日月之光,超越时间而永恒地生长耸立。于是,方饭亭便成为了一座祭台,祭奠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⑪站在方饭亭前,一些思绪也不由地生发和升腾。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他们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于此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悲歌慷慨,天地变色;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抗联八位女战士弹尽粮绝,英勇投江,为民族解放将年轻的生命献祭……古往今来,使这些地方具备了精神气息的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却有着一种相通的东西。他们内心深处都是坚守了一种原则,并且将这种原则看得远远胜过生命。
任何高贵卓绝的行为,定会让一个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拥有另外的维度。千百年后,后人置身于这样的地点场所,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盘桓于方饭亭旁侧,是凭吊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志士,也是向一个民族优秀卓异的灵魂致敬。
⑫不知不觉中,黄昏已经降临,金黄色的阳光自西天斜射过来。位于山坡顶端的亭子,完整地沐浴在阳光中,被涂抹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熠熠闪光。我相信,这最自然不过的景色,分明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了宣示、颂扬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选自彭程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已经被过滤掉不少                      过滤:筛选净化
B. 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捩点              转捩点:转折点
C. 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    翘楚:高官
D. 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                  暌违:分离,不在一起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概述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降,最终向南就义,语言简洁有力,充满悲痛敬仰之情。
B.文中引用的两副对联,选取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地点事件,用词精准,语句凝练,意蕴丰厚。
C.方饭亭数次毁后重修,表明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朝拜永无休止,舍生取义的气节相承至今。
D.结尾段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饭亭在夕阳中熠熠闪光,融情于景,含蓄隐晦,耐人寻味。    
18.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3分)
1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20.本文题目“方饭亭”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C (翘楚:杰出的人才)

17.(3分)D(“浪漫主义手法”“含蓄隐晦”有误)

18.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方饭亭的普通,与后文方饭亭的非同寻常形成了对比,文脉有了起伏变化,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方饭亭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手法,1分,答出任意一种即可得分;结构,1分,答出“引出下文”即可得分;内容,1分。)

19.(3分)

一个普通平常的地方(1分),由于有了为国家民族而英勇壮烈的行为和事迹(1分),这些地方便具备了精神气息,变得非同寻常。于是人们把它写进历史,赋予它让人感佩景仰的精神,成为人们崇敬的所在(1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

寓意:

①方饭亭的位置是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地方,有着沉重的历史故事。(1分)

②方饭亭是文天祥就义后,人们为纪念文天祥而修的亭子。(1分)

③方饭亭是文天祥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文天祥舍生取义精神的象征。(1分),

④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景仰和歌颂之情。(1分)

好处:

①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1分)

②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1分)

【评分参考】内容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9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