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文言语句
|
方法提示
|
解释
|
(1)四时
之景不同 |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
|
(2)园
去城二余里 |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
(填序号)
|
(3)岁久
敝漏 |
课内迁移法:余则�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
|
14、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5、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16、“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