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二翁登泰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四)文言文阅读(23-27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
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23.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矣 恐 力 不 胜。
24.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虽乘
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      (2)清
峻茂__________________
(3)甲翁之
妻子去乡__________________             (4)差矣,
之言__________________
25.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
相同的一项(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
A. 春冬
时                   公将鼓
B.
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
以为大有所益
C. 同邑
居                   笑
止之曰
D. 虽乘奔御风,不
疾也。     扶苏
数谏故
26.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7. 【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23.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24.     ①. 这里指飞奔的马    ②. 茂盛    ③. 妻子和儿女    ④. 你    25. C   
26. (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   
27. 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
“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
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
(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
(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
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B.介词,在/名词,自己;
C.都是:连词,表顺承;
D.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因为;
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略无: 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
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 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0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