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高原红 张中杰
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方向说,我听说高山为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遗照中留下最少的。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 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 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14、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15、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6、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5. “高原红”在文中具有丰富的意蕴。首先,它指的是因高原反应而出现在高山脸上的红晕,象征着边疆军人的特殊印记和他们的奉献精神。其次,它代表着高山和原青的爱情,蕴含着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最后,它还象征着高原军人忠诚保卫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16. 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高山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作者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讲述,从不同角度呈现高山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从整个文本来看,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原青的善良和无奈,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现高山作为一名军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及他对家庭和爱情的深切情感。选项中提到“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分析不正确;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各有不同的用意。
甲处,在第②段“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照片是高山牺牲后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展现了高山稚气未脱、黝黑脸蛋上泊着红圆圈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年轻和健康,积极乐观,以及作为西藏军人特有的高原红。这张照片为后文揭示高山牺牲的情节埋下伏笔。
乙处,在第⑥段“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这张照片是高山牺牲时口袋里的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结合第 段“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第 段“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可知这张照片展现了高山和妻子原青的合影,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感情,表现了高山为祖国的边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这张照片的存在使得高山的牺牲更加感人,也使得高山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丙处,在第 段“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这是挂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里的照片,照片是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这张照片展现了高山英气逼人,原青羞赧地笑的情景。照片中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结合第 段“当初原青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可知,这张照片彰显了高山和原青的甜蜜的爱情。结合第 段“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可知,这张放大的照片还表达了人们对英烈一家的敬意和怀念。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自然现象的象征。结合第②段“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可知文中提到的“高原红”首先是指西藏军人因高原反应而在脸上出现的红晕。这种红晕是自然环境下特有的生理现象,象征着高山所在的高原地区的艰苦环境,以及军人在这种环境下坚守岗位的勇气和毅力。
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第 段“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可知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成为了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特征让他的妻子原青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它代表着高山的坚守和牺牲。同时,这种红也象征着高山和原青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牺牲与奉献的象征。结合第 段“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可知高山为救一车人牺牲,他的牺牲体现了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就像“高原红”一样,鲜艳而火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牺牲的伟大。
爱情与亲情的象征。结合第 段“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可知,高山和原青的爱情故事中,“高原红”成为了他们名字的组合,也融入了他们对未来孩子的期望。这种红象征着他们之间纯洁而深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家庭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象征。结合文章通过“高原红”这个词语,展现了我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英雄的尊重和怀念。这种红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力量,以及时代风貌的进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叙述角度的理解。
真实性和代入感:“我”作为故事中的参与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使得故事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代入感。例如,“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我”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情感共鸣:“我”在叙述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情感的载体。通过“我”的情感反应,如“眼圈红了”“哽咽了”“泣不成声”等,加深了读者对高山牺牲的感同身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线索串联:“我”在故事中起到了线索串联的作用,通过“我”的走访和调查,将高山的英雄事迹、家庭背景以及周围人的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视角转换:“我”在叙述过程中,不断转换视角,从高山的战友、驾驶员、妻子、记者等不同角度展现高山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全面。例如,“方向说”“驾驶员说”“原青说”等,都是通过他人的口吻来揭示高山的英雄行为和牺牲精神。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