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①耳,置家罗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先生平生独喜为诗。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吾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④,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有删改)
【注】①儋:即儋州。②罗浮:即罗浮山。③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平实中透着文采的华丽,清淡中透着丰富的意味。④悛(quān):改变。
5、【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
(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①葺茅竹而
居之
②参考下面的诗句,画线句中加点词“桑榆”的意思是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A.桑树和榆树
B.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
C.比喻晚年
D.喻指隐居田园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相与步于中庭。
8、【乙】文中苏轼“
”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苏轼评价陶渊明
、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5分)
9、【甲】与【丙】中,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丙】文中的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排解苦闷,前者“
”,后者读诗写诗,二人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
。(5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用“闻笛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烂柯人”抒发对友人的怀念。
B.【乙】【丙】两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C.【丙】文中苏轼居陋室、饭蔬食仍“喜为诗”,其心境与【乙】文的“闲人”相近。
D.【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抒发了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的心声。
6、(1)住 (2)C
7、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8、寻张怀民 文采卓然 孤傲高洁
9、谪 喝酒振奋精神 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0B A.有误,“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C.有误,【丙】文中没有赏月的欣喜。D.有误,“忧国忧民的心声”没有。
丙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
先生平生只是喜欢作诗,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我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