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书成长之语(5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一项任务写作。
第一棵树:长在陡峭的崖壁上,树根盘绕屈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时常面临风雨雷电的洗礼。
第二棵树:长在热闹的大路边,树冠很大,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也时常忍受人们的攀援折损。
第三棵树:长在如画的园林中,树形美观,人人称赞,也时常需要被修剪,甚至扭曲。
【任务一】
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请你结合成长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写作标准:
(1)围绕材料中的某一棵树展开,合理选材,中心明确;(2)叙事要写清楚事情的过程,细节真实,详略得当;(3)思路清晰,语言连贯。
|
|
【任务二】
三棵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标准:
(1)围绕“三棵树”的生存价值及自我承担表达明确的观点;(2)论据经得起推敲,能支持论点;(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文中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
五、书成长之语(50分)
【22题答案】
【答案】【任务一】例文:
树犹如此
我一直认为形容事物“美得好像一幅画”是粗浅的壁喻。人的感官探求远不止于视之所及,万物有灵且美,又怎能一眼望尽?
我小的时候是一直生长在乡村的,或许是土地的情结使然,我对自然――说来俗气,不若讲是花鸟虫鱼,这些美的丝缕,有着特别的敏感。田间远远吹来的晚风有泥士腥味,野草疯长如围城发出簸簸的哗响。感官似乎插上了翅膀,我自由自在地体味着淳朴、烂漫。当然,我最喜欢的,就是午后打开窗子,听树叶摇动的、清亮如弦拨的音符。
后来,一别乡村与童年,树叶和风一起莎莎地吹来的声音我已渐渐漠然了,习惯了大分贝的喧嚣,似乎我已越发难以捕捉那些微妙的闪光美好。
新租的房子靠近马路,楼层又高,夜里辗转着听见的都是汽笛的高腔。关上百叶窗,那夜色繁华一格一格不加过滤地浸进来,全然霓虹与聒噪。
盛夏的某个午后,我走在大马路上,闲闲散散地乱晃悠。六月天,催开末期的一路栀子,浓郁如蜜的微酸的香味传入鼻间,是我一别经年后熟悉的味道。我的感官似乎被唤活了,我去寻这芬芳的来处。忽然,风阵阵吹来――
听与嗅是埋在心底处最私隐的记忆,只需一个熟悉的韵律,一抹相识的气息,便又勾连出许多时光之下的藏品。
我站在原地,侧耳倾听:是树的歌。“唿――”地起起伏伏,像吟唱一首温柔的诗篇,发出和谐而婉转的共鸣。那声音如光如水,清亮悠长。
我注意到了一棵树。树冠很大,但他在树的合唱里不起眼,默然于某个角落,为路过的人们送去清凉。奇怪,他们在干什么?定睛一看,他们怎么这么狠心用手去折树枝呢?他不是也会痛的吗?他不是那“美如一幅画”中的一员吗,人们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那树叶柔柔拂过的地方无不在颤抖,“沙――沙沙”,他似快乐地放声歌唱,如同听着骄傲的歌唱家在展示他的喉咙,但更似被遗弃的孤儿,呜呜地哭泣着。当我闭上眼,伸出手去轻轻抚摸他的树干,侧耳细细品味他的歌声时,我动容了,我的心在滴血。
我肃然起敬。
是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马戏团。我很美,可能你也如此,我成绩不够优秀,可能你也如我为之苦恼。我们都曾沉湎于夜色迷离,不曾悉心去听树的声音。我们都曾一次次地逆水行舟,向着荣耀与理想踮起脚尖,但依旧会被现实折腾的伤痕累累。
那是否就甘于平庸,选择沉默呢?那棵茂盛的树,从不曾隐藏自己,从不吝啬自己,也从不埋怨他人,更不会选择寂寂一生。相反,即便遍体鳞伤,他也依然选择在这盛夏的时刻放声歌唱。即便无人守候,他却执着地唱出一曲不逊于任何人的乐章。
我相信着,只要有风来,只要有树在,生活总还不会令人绝望。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棵树?姿态各异,人生也宛然不一。可是,无论是谁,只要你闭上眼睛,就能听见那棵树在你的心底唱出的小小音符,这样我们又有了前进的动力。
树犹如此,人将如何?
凝视着这棵放声歌唱的树,我加快了脚步。
任务二】例文:
以阳光之心坦然面对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智慧与能力并存拼的是心态!这是一个拼搏的时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靠的是坦然。
坦然面对,用阳光之心活出精彩。就像材料里的三棵树,不管表面多么光鲜亮丽,它们都在忍受着自己的苦楚,这便是阳光。“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对于官场失意又报国无门的苏轼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落魄。他常常感叹明日如梦,消愁自遣。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无关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寻得超脱与慰藉。但又无法与权势的王朝相抵抗。他不想超脱,又不甘堕落。只是借由江水,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借由箫声,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感。人生易尽,不如江水明月的无穷,苏轼把仕途上的失意,化作成了《赤壁赋》洋洋洒洒的文字道出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与客痛饮而眠终结又是何等的乐趣啊!
感悟生活,用阳光之心活出精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当低矮的牢房里传出叹息的声音,当昏暗的烛火只剩下了豆点般的灯光,那百般的煎熬和种种屈辱,深深地刺痛了一位隐忍苟活的心。当司马迁忍受屈辱,决定苟活于世时,他对生活燃起了无穷的勇气,用有意义的一生对挫折微笑,用《史记》诠释了希望,用平常心对待生活。终于,司马迁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永生!
对挫折微笑,用阳光之心活出精彩。一曲《月光曲》是贝多芬坎坷人生报以世人最灿烂的微笑,一篇《史记》是司马迁回报世人多艰命运的赞歌,小人物能创造大事迹,平常心方可成就精彩人生。白杨树虽平凡简单,但却有价值,有生命力。虽然枝叶稀疏,外表朴实,却依然坚韧高大!
或许,人生中还有太多太多难以想象的挫折,在这个讲究效率讲究速度的世界里,真正拥有阳光之心的又有多少呢?坦然面对,才不会惧怕风雨,纵是披荆棘,斩乱麻,头悬梁,锥刺股,也会有能力和信心去抵抗,比赛,往往比的不是实力而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