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给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辫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
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雪带来的灾难使不少牛羊死去,而牧民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牛羊死去的,并未怨恨自然,这是因为他们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卖牛卖羊,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们对牛羊生命的尊重,更说明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落后闭塞。
C.小说的结尾写许多动物跟随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其中既有自然生态的真实,又具盎然的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呈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强烈不满,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都有诗化的风格。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请根据原文分析父亲改变主意受了牧人什么影响。(4分)
9.《雪山大地》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作品,在以上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呈现这种典型的地域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更说明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落后闭塞”错误,牧民的做法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7.A(“对父亲行为的强烈不满”理解有误,结合原句的内容、语气及上下文,可知果果对父亲的行为是理解、打趣,并非强烈不满,也看不出他性格执拗。)
8.①牧人出于对牛羊尊重和依靠的习惯,没有收父亲的钱。(1分)让父亲觉得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1分)
②牧人认为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吃,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1分)让父亲想到如果卖掉牛羊的话,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最终决定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1分)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通过描写典型的草原环境(1分),如牛奶般的大雪,无比亮丽的天空,狼、秃鹫、黑鹰等各种动物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1分)
②通过文本中典型的地域风俗来表现(1分),如牧民不吃冻死的牛羊等习俗,父亲带果果、晋美去吃拉面的饮食风俗,表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1分)
③通过呈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良好关系(1分),及牧民极其淳朴的思想意识(1分)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