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秋向此时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秋向此时分
肖复兴
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分和春分相对应,它们分别又是和立秋、立春相关联的。
也就是说,立秋和立春是秋天与春天的开始,秋分和春分则是说秋天和春天都各自过去一半了。所谓“分”,是均等的平分。俗话说的平分秋色,是这个意思;清诗里说的"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也是这个意思。
秋分到了,意味着深秋未临,和夏天里的仲夏是一种相同的气候象征。这时候是秋天最好的时候,不冷不热,凉爽宜人,即便人们常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那秋币再凉,也是爽快的。在北京,这是一年四季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亮,却不再灼人。有歌在唱:“那段盛夏灿烂过,长过一声叶落……",叶落了,也是全黄色的,绛红色的,可以作为书答,夹在季节的记忆里。
在北京,这时候是水果上市的时候,即便在以往交通不发达的日子里,没有南方水果,北京自己的水果品种也已经不少。《北平风物类征》引《春明采凤志》中记载,就有“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林擒、沙果、棋子、秋果、海棠、欧李、青柿、鲜枣、葡萄、晚桃、桃奴。又有带枝毛豆、果藕、红黄鸡冠花、西瓜"。这些水果中,有的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比如林擒果,如今到哪儿能买到?
这时候,北京城大街上会应时应令摆出许多大小摊子,专门卖水果,叫做“临节果摊儿”。当然,最集中也最热闹的,当属前门外的果子市。这是一条小街,北起鲜鱼口,南至珠市口,不过长一里地,却是果摊儿鳞次栉比,批发兼零售,如同现今西红门外的新发地。《都门记略》一书中说:“果子市在前门东……列灯火如昼,出诸果陈列,充溢一市。”
这时候,北京大街上还有一景,便是卖糖炒栗子的。《都门琐记》里说:“每将晚,则出巨锅,临街以糖炒之。”《燕京杂记》里说:“每日落上灯时,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营灶门外,致碍车马。”那是清末民初时的情景了,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想必很是壮观。而且,一街栗子飘香,是这时节最热烈而,农郁的香气,盖过了这时节的桂花香味扑鼻。
在老北京,这时候,大街上另有一景,是卖兔儿爷的。这种兔儿爷是用黄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烧干之后,涂上颜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骑马,有的骑虎,有的穿着戏装,扎着靠旗,才累成小山一样,堆放在摊子上卖,有竹枝词说"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这里说的佳节,是指中秋节,秋分节气是紧紧挨着中秋节的。今年更是如此,秋分过后四天,便是中秋节。在以前的日子里,这时节不仅是月饼上市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兔儿爷列阵的。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大小也是一尊神仙,是要请回家供奉的呢。
如今的北京,这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的情景依然还在;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已经改成电火炉,但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只是,兔儿爷有些沦落了。前两夭逛前门,在杨梅竹斜街上看到一家小店,店门的窗户上写着“北京兔儿爷”几个红色大字,专门卖兔儿爷,其它地方还真的少见。如今,各种新潮的变形全刚之类的玩偶占据了市场。但兔儿爷这种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玩意儿,却是有故事可以娓娓道来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呀。
又想起了那句诗:"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可以向此时分,雁也可以在明日去,但是有些东西,不要也一起远去了呀!
文本二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中国总结出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农事稼穑、辛酸苦辣都融合在一节一气之中,它并不是一种风花雪月,而是自然界节律变化的体现,与老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本书,并且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包罗了丰富的民俗,如同百姓生活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和情感总结出来的。这些民俗不仅是生活的外在体现,也是文化的升华,化在生活之上,与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影响着我们对于未来和过去的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二十四节气的更替里走过来的,谁也逃脱不了,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流转,就没有我们自己经过的生命,没有一天天、一年年的年岁增长,我们生命的形成也是跟二十四节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节气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就像春分节气是生机勃勃的气象,大暑节气如同人的壮年时期,秋分节气恰如人的中年,大雪节气宛如人生暮年,二十四节气也对应看人生的四季。
(节选自肖复兴《忆老北京的节气物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诗句“秋向此时分”为题,富有诗意美;同时也巧妙点明了文章围绕“秋分”来选取典型材料的特点。
B.文章依次写了秋分时节的水果品类、果子市、糖炒栗子、兔儿爷等,真实生动地折射出老北京的生活风貌。
C.二十匹节气浓缩了农事稼穑、特色风物、民风民俗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今天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D.两则文本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分别抒写了秋分时节世俗生活气象和作者对秋分节气的丰富体验及深刻感悟。
7.下列对本文引用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平风物类征》引用《春明采风志》中关千水果的记载,列举非常详尽,展现了老北京水果品类之丰富。
B.文章引用《都门琐记》《燕京杂记》的记载,重现了清末民初时卖糖炒栗子的场景,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文本一开篇与结尾引用诗句“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为文章平添诗意,也都表达了叹惋和希望的情感。
D.作者善于旁征博引,引诗词、歌谣、俗语等,丰富了文章内容;引文献资料,使文章富有历史和文化的意蕴。
8.相比果子市、糖炒栗子,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兔儿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两则文本,从内容方面点评下面这首书写秋分的歌谣。(6分)
秋分
昼夜均,寒暑平
一半微凉,一半秋阳
一半热烈,一半清朗
一场雨,一朝寒
草木朵青黄,蝉噤荷残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燥养阴,红柿当季
甜枣满仓,石榴清肺
闻果香,念旧事
祭秋月,竖俏蛋
人生恰如秋分,生活恰如其分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答案:
6.D材料二,书写的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体验和感悟,不是秋分。
7.C.首尾引用同样的诗句,用意不同,开篇借以阐释“秋分”之“分”的含义,结尾借此表达一种叹惋和希望。
8.①兔儿爷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是有故事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的,是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
②如今的北京,秋分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兔儿爷却沦落了。
③通过对秋分时节兔儿爷列阵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代表秋分民俗的兔儿爷的喜爱,对其沦落的惋惜,表达了对保护我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深情厚望。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大意对即可)
9. ①歌谣点明了秋分这一节气的自然节律特点,昼夜平分,冷热均衡。 
②歌谣书写了秋分节气特有的诸多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 “祭秋月,竖俏蛋”等等,有的是百姓生活的缩影,如“闻果香,念旧事”;有的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秋燥养阴”“石榴清肺,早卧晚起”。
③歌谣书写了秋分这一节气带给人的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人生恰如秋分,生活恰如其分;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生命的绚烂与淡泊,人生的酸甜苦辣、喜乐悲伤,恰如秋分,均衡存在,对此,我们既需要拥有清醒的认知,亦能释然接纳。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8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7: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