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钓源的灯
江子
位于江西吉安的钓源村,据说曾经是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地方。清朝咸丰年间,这个人口过万的村庄忽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南京” 。人们骑着马,从吉安府、赣州府、 周边县赶来,出入村里的酒肆、茶馆、烟馆、戏院、客栈,展开着商贸信息交流及江湖博弈。他的身份分别是商人、富家公子,乃至衙门幕僚、 帮会代表等。宫灯、 马灯、汽灯、 烛火等各种灯具挂在巷子里、 门口和各种场所的桌子上、台面上。那些马匹被拴在村里人家的门前,要么踢踏着腿,摇着尾巴,打着响鼻;要么陷入沉思。①
夜色已深, 它们的瞳孔, 是另一个意义的灯盏。天空寂寥,弯月如钩,星星如钻,它们是挂在天上的灯,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乡野间热腾腾的人世。
②
可钓源并不仅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欢场, 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之地。吉安自古为人文重镇,科举考试进士三千全国第一,而吉安文化历史的开创者,就是北宋时期的吉安永丰人欧阳修。而钓源的欧阳,与欧阳修家族同宗,据说欧阳修的先祖在此开基,之后根脉由此蔓延至欧阳修的家乡永丰沙溪。南宋年间,欧阳修的七世孙欧阳腾又从永丰沙溪逆流到此,民间把这种行为称为“继嗣”。村庄奉欧阳修为血脉圭臬,为高高举起的精神之灯,以崇礼重学为根本,历史上出过六十多个举人、进士,祠堂门口矗立的许多旗杆石,就是这一荣光的证明。清朝乾隆年间,有欧阳衡出任宁国知府。村庄后来由崇礼重学转入经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村,在许多省份都有产业,又以村庄为依托做起了服务业,最终演绎成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
我于本世纪初到钓源,那些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庙观、别墅等墙体斑驳的建筑按照一种奇特的逻辑摆布在村子之中,村中又有暗喻了某种风水原理的七口水塘,夕光如瀑,暗影重重,整个村庄给了我无比显豁而老派的印象。超然客公众号
后来我调入省城一文化部门,经常陪着省城及外地爱好古村的朋友去钓源。我看到的是村庄的急剧败落。随着城镇化加快,待在村庄的人数直线下降。去钓源,③
经常只看到一些蹒跚的佝着背的老人, 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阴影里移动。有时候转几条巷子都难得看到人。再到后来,看到的钓源,墙体更加斑驳,古建筑不断颓圮,七口水塘水如墨色,深不可测。
今年,吉安的朋友告诉我,国家乡村振兴,现在钓源变化不小。夏日的一个下午, 我又一次抵达钓源。眼前的钓源村的确让我陌生,村庄的古建筑都得到了大幅改造。除了将有所损毁的建筑修复如旧外,不少古建筑的功能得到拓展,如原本封闭、压抑和阴森的祠堂,变成了村史、农耕用具等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厅。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过去的钓源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没有公共卫生设施,而现在的钓源,公共卫生间规划有序,重新铺设了排污管道,并建污水处理系统,引进外面的流水,让水在村中哗哗流动起来……绿色草地和无所不在的花卉。据说村落中种植的花,都是取自欧阳修诗词中所赞美过的植物。另外,羊鞭草随处可见,成为村落中花草的主题之一。绿地,花丛,蓝色的羊鞭草,让古老的村庄有一种童话和诗歌的美感。
我看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兴致勃勃,出入于宗祠、 古民居,喝着茶或咖啡。也有一些人在劳作,给花浇水或服务来访的旅客。他们一看就是当地人,④
他们的脸上,都有着美好的光。
夜幕降临,我们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走在围住村庄的樟树林之中的小路上。我们走在夜里,其实也是走在了光里――我们的脚下,是镶嵌得密密麻麻的绿豆般大小同时光亮微弱的灯盏。这毫无疑问是经典的乡村之夜。我们很放心地看到了钓源村依然精心地、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乡村夜晚的原色。它首先当然是黑的。大面积的黑如同黑漆,几乎所有古建筑的屋檐、道路、花草都在这黑中隐形,只是在一点天光中隐约现出若干个屋顶勾勒的模糊轮廓。它当然是极静的,走在小路上,我们听到了蟋蟀的歌唱、蛙的鸣叫、狗的吠声与蚱蜢振翅的声响,闻到了草木之香,闻到了水的腥气,和大地令我们的灵魂无比安妥的土腥味。自古以来,它们就是村庄夜晚的主角,今夜,它们也当仁不让的是村庄的主角。
它当然也是亮的。树林之上微微闪烁的星星,云层中穿行的瘦月,乡村巷子中按照减光计划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以及此刻树林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我从这灯光中读出了丰富的外延:它们是光,是热。每个生命都可能是一盏灯。那曾经在村庄拴马桩旁呼吸过的马匹,那曾经村庄田地上劳作过的牛群,那田埂上叫过的青蛙、游过的虫豸,那祠堂里供奉的先人,族谱上的子嗣,都可能是一盏灯――他们有着不同的光亮,共同簇拥着乡村在悠长的岁月里沉浮。
这灯光也可能是中国当下的村庄本身。是的,无数个村庄,有可能就是无数个大地上的灯盏。它们有着自己的根脉、自己的苦难与荣光。在城市化进程日益迅猛的今天,它们可能逐渐暗淡,随时被自己体内经久的黑暗吞没,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头“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钓源村历史传闻的确认,同时引出对其往昔情景的描述。
B.钓源有了欧阳修这一精神之灯后,具有了崇礼重学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超然客公众号
C.“我”初次见到的钓源古旧、自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给人一种显豁而又老派的距离感。
D.文章写了“我”多次到过钓源村,通过对不同时期钓源的叙写,展现了钓源的发展变化,凸显了中心。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马的精气神,映照出钓源的繁华、热闹与活力。
B.句子②使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下文对钓源历史文化的追叙。
C.句子③使用细节突出老人的老迈、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
D.句子④通过神态描写,展现了钓源人内心的欢愉,突显了他们现实生活的美好。
8.文章的倒数二、三段写的夜幕下的钓源有哪些特点? 请概述。(5分)
9.请结合全文,简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 B(“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欢场”错)
7. C(“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错)
8.①具有乡村夜晚的黑,微天光中有屋顶的模糊轮廓;②又是极静的,能听到虫蛙的声音,闻到泥土的气息;③又是亮的,微微闪烁的星星、精心安置的昏黄的地灯和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共5分)超然客公众号
9.结尾一段由钓源灯光联想到中国当下的村庄,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明它们都有各自的根脉和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结局;(2分)表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思,同时坚信它们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发光发热,这样升华了文章的中心;(2分)丰富了题目内涵,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