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羌村纪事(节选)
许 锋
每个村子都有性格,每个人都有性格。这种性格,和地域、土壤、河流有关,和植物、过往、观念有关,也与南来北往的客、东去西来的车有关。
黄羌村是岭南的一个村。
第一书记
徐海铭开的是自己的别克。两年前刚开来这里时,里程数不到7万公里,现在是10万多公里。
村道,有的路段不错,有的路段不太行,车身起伏,又七拐八拐。这种跑法,费车费油。问他油钱、过路费是否报销,他淡淡地说,不报。
午后的阳光暴烈,透过车窗狠狠晒着他。两年来,乡村的日头已烙在他脸上、胳膊上,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团委副书记变成了黑黝黝的驻村干部。
我心里琢磨,他在广州、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得好好的,跑到几百公里外的“穷乡僻壤”一待就要3年,图什么?
黄羌村内有一所小学,学前儿童加小学生总共300多人,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长期“脱离”父母,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生于残疾人家庭。孩子小,喜欢“攀比”,心思重,都需要抚慰、治疗。
徐海铭在“四点半课堂”基础上创新推出心理沙盘。
沙盘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米见方,内有细沙,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成百上千个小物件。我握了一把细沙,缓缓松开,沙子滑过指缝,如时光流水。
几个孩子小鸟似的迟迟疑疑探头进来,见到沙盘,见到模型,见到老师,见到那么多好看的图书,兴奋得叽叽喳喳。
①
从
“
心
”
出发,精准滴灌,枯萎的禾苗渐显生机。
黄羌村王支书观察,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儿童也比刚开始多了不少。
他还拓展了课堂内涵,“红色课堂”、暑期夏令营、暑期兴趣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②
尝到
“
教育
”
的甜头,海铭
“
死缠烂打
”
。
学校支持,专门为本村学子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全方位参与。
叶同学获得资助,他是土生土长的黄羌村人。
“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有爱心、积极向上,想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一心想为家乡付出。他因此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徐海铭说。
村里虽然农产品丰富,但特色产品缺乏包装设计,难以打出牌子。徐海铭正发愁,“老师,我和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可以为我的家乡提供产品设计。”考上大学后,叶同学在校内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从一个被帮扶的对象,转变成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小伙伴,与驻村老师共同探索“驻村干部十帮扶学生志愿者”模式。
师生连心,其利断金。很快,“一点红番薯”等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出炉。
包装上,印有“心有所薯”四个字。心有所属。黄羌学子的心,为家乡振兴而跃动。
一件件、 一车车农产品风一样飞出黄羌。村民笑了,笑声像斑驳陆离的阳光穿过树隙,满村子晃荡。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使命。”
使命, 一个庄重的词语
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此再没寒暑假,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那你图什么呢?”我终于抛出这个问题。
车还在村道绕来绕去,前方时而浓荫蔽日,时而柳暗花明。
“我有收获。”
他指导叶同学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了铜奖。他立足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申报的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立项。他荣获茂名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是相互的。”
“我帮扶了乡村,乡村也帮扶了我。”
沉香树
于村道迂回,见路边有一个大棚子,棚子里头有人,都在低头忙活。
猫腰进棚子。近处一个戴草帽的年轻女人正忙活,她叫莲娣,今天和丈夫回娘家帮忙。满满一棚子沉香苗,一列列排得齐整,大概有几万盆。
“油”是沉香的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燎的就是油。油热而生烟,烟起香散,香随影动。③
一缕香,香出冷暖,香出人情,香出风雨、溪亭、日暮、沉醉归路。
“香”自苗始。
“一株这样的苗,卖多少钱?”
“10多块吧。”
我惊讶,这座棚子里的苗值三四十万。
她解释:“基苗要1年,入苗要40多天,前后一年半才可以卖。嫁接要雇师傅上门,每天给300元,能嫁接七八百盆。”她指向那边,原来师傅们正在嫁接。
“纯利润大概两三块钱一盆。”
见我们聊得欢,她丈夫也凑了过来。戴着草帽,个头不高,精干,手里攥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谈笑间,将大棚外侧一棵长了几年的沉香树的表皮削开寸长,削了一层,又削了一层,像削橡皮泥似的――浅褐色的“芯”露了出来。木纹间,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有浓有淡,暗里生香。
这就是油脂。
这“油脂”采下来,可做手串,精油,熏香……可吃。他削下薄薄一层,让我尝,我迟疑了一下,他说,辣辣的,消炎止痛。
④
入口品咂,味辛,余味绵长。
沉香乃中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
这属于未经人工凿孔而自然成香,贵,以“克”卖,一克几百块。
“一年能挣多少钱?”
她笑,“没仔细算过,挣了再投,投了再挣。”
我替她说,“总之有房,有车,有钱花。日子过得舒坦。”
“差不多吧。我们还得带着师傅们一起过舒坦日子呢!”
笑声顶得两顶草帽一阵晃荡。
看着这夫妻俩,我不由遐想,“沉湎”沉香之香,他们解了惑,开了窍,去了浊气,除了戾气,一团和气。言语间无扭捏作态之姿,显淳朴无华之态,好似那野外的树,质朴的木,温热的风,活在崇山峻岭、草木丛林中,辛苦,但快乐。
林镇长几次说,村干部辛苦。
村干部辛苦,驻村干部也辛苦。
大家为谁辛苦为谁忙?
答案只有两个字:
人民。
(选自《光明日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年三万多公里的路程和黑黝黝的面容,如实记录了徐海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付出。
B. 村里明显自信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的叶同学,都表明徐海铭帮扶的用心。
C. 面对记者“图什么”的疑问,徐海铭明确表示,他帮扶了乡村,同时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
D. 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徐海铭推出心理沙盘的良好效果。
B. 句子②中“死缠烂打”贬词褒用,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
C. 句子③凸显了沉香的作用,同时化用李清照的词,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 句子④一语双关,表面写沉香的味道,实际写劳作虽苦但苦后甘来,余味悠长。
8. 文本开头提到“每个村子都有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黄羌村 “性格”。
9. 本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在聚焦社会热点、展现时代精神、展开深刻思考方面,切实展现了其时代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C “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理解错误
7. B 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分析错误
8. ①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淳朴的村风民风。②有一心为村民着想、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徐海铭的四点半课堂、心理沙盘,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都是从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③有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靠自身的勤劳努力走向幸福生活的村民。莲娣夫妇辛勤培育沉香树苗,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美好的生活。
9. ①本文聚焦精准扶贫的社会热点:徐海铭作为第一驻村书记,他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从百姓的需要出发,不仅扶植乡村产业,带领人民致富,更注重“育心”,关爱留守儿童,培养能带动乡村致富的接班人。②展现了踏实肯干、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徐海铭与莲娣夫妇的踏实肯干努力奋斗、叶同学与驻村干部一起探索全新的工作模式等。③展开深刻思考:驻村工作不仅是帮扶乡村,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更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深刻诠释了驻村工作是为了人民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