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学校开展“探究黄河生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一)赏河海风光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沧海桑田,大河息壤,这里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河海交汇、生态湿地、珍稀bīn危鸟类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令人( )。
从黄河口乘船顺河而下,你可以看到黄色的水注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汇的飘带,()。远望楼上,除了尽看河海交汇的气魄,还可以春观芦苇添新绿,秋望碱蓬大地红,最能丰富内心的色彩。( )在秋冬之交,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霞似火。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有鸟类37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1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对迁飞路线和栖息地生态有严苛的要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处在全球鸟类重要的迁飞通道上, ,被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濒 xī B. 滨 xī C. 濒 qī D. 滨 qī
2、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携带 心驰神往泾渭分明 尤其 B. 携带 心猿意马 平分秋色 因此
C. 捎带 心驰神往平分秋色 尤其 D. 捎带 心猿意马 泾渭分明 因此
3、 第一段中有“大河息壤”一词,查阅词典,“息”的主要义项有:①呼吸;②停止;③滋生,繁殖;④休息。根据词典释义及语段内容,下面对“大河息壤”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大河冲刷着两岸的土壤
B. 大河停止冲刷两岸的土壤
C. 大河中的泥沙变成新的土壤
D. 大河变成土壤,土壤变成大河
4、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每年近600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B. 每年有近600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C. 每年组成无数“飞行编队”近600万只鸟儿穿梭忙碌
D. 每年有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的近600万只鸟儿穿梭忙碌
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濒危(bīn wēi):指接近危险的境地,快要灭亡、消失。通常用于形容物种、语言、文化等面临灭绝或消失的危险状态。
栖息(qī xī):指(动物)多在僻静处歇息,多指鸟类。后来也用来指人居住或停留。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携带”指随身带着;照顾,帮助。“捎带”指顺便,附带。此处指黄河奔至齐鲁大地,带着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应选“携带”。
第二空,“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心猿意马”指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此处指这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令人非常向往,应选“心驰神往”。
第三空,“泾渭分明”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此处指黄色的水注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汇的飘带,界限清楚,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突出强调。“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指秋冬之交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霞似火,这种景象更为突出,应选“尤其”。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需结合上文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在文中,“大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 )大量泥沙从东营入海”,这里的“息壤”可以理解为大河中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沉淀,最终形成了新的土壤。这种过程可以被视为泥沙的“滋生”或“繁殖”成新的土壤。③滋生,繁殖:这个义项与“大河息壤”的含义相吻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段落主要围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和鸟类迁徙展开,特别是强调了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此形成新土地的过程,以及这里作为鸟类迁徙重要通道的地位。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句子,它既能准确描述黄河口地区鸟类的数量、行为,又能与段落的整体语境相契合。
A.这个句子结构清晰,先给出了时间状语“每年”,接着用“近600万只鸟儿”作为主语,明确了数量和主体,然后“组成无数‘飞行编队’”作为谓语和宾语补足语,说明了鸟儿的行为或状态,最后“穿梭忙碌”作为谓语和宾语,形象地描述了鸟儿的活动情况;
故选A。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