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像是悬空从山间凿出来的一条石桥,不过平常的桥梁,决没有这样高大的桥洞而已。石桥的上面,仍旧是层层的岩石,洞上一层,也有中空的一条石缝,爬上去俯身一看,是可以看得出天来的,所谓一线天者,就系指这一条小缝而言。石桥下南洞口,有一块圆形岩石蹲伏在那里,石的右旁一个八角亭,就是所谓迟日亭。
烂柯由石桥
[唐]孟郊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
烂柯山
[宋]朱熹
局上闲争战,
人间任是非。
空教采樵客,
柯烂不知归。
|
烂柯山
[明]陆应�D
残星半落松坪老,
绝壁孤悬乌道寒。
天外送青来片石,
雨余飞翠入层栏。
|
①。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y②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调落,无复向时比③矣。”
原文
|
加点词语释义
|
表演指导(角色的神态、动作)
|
质
因留 |
(1)
|
王质流露出惊奇的神情,停下脚步侧耳细听,慢慢走过去。
|
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
|
(2)
|
(3)
|
童子曰:“
其归。” |
(4)
|
童子看了一眼王质,略一沉吟,缓缓地、用善意的口吻对王质说:“樵子,
/ 。” |
亲情
凋落 |
凋敝零落
|
王质
(5 ) |
6.(3分)示例:凌虹桥,语出孟郊的诗句“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凌虹”二字既表现了石桥的高伟姿态,又寓意世事变迁的哲思。
(评分标准:3分,命名1分,理由2分)
7.(3分)示例1:我认为合适。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了王质遇仙的典故,这个典故源自烂柯山,收录这首诗有助于宣传烂柯山。
示例2:我认为不合适。虽然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了“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诗人只是借典故表达恍如隔世的感觉,但它并不是写烂柯山的。
(评分标准:3分,提到诗中有“烂柯人”1分,理由2分)
8.(7分)示例:(1)于是(2)给(3)一童子抬起头,看了一眼王质,从怀中摸出一颗状如枣核之物,微笑着递给王质。(4)回去吧(5)王质环顾四周,惊讶,疑惑,渐渐低下头,良久,又抬起头,神情凄凉。
(评分标准:7分,(1)(2)(4)各1分;(3)(5)各2分,想象合理,动作、神态描写具体)
9.(6分)示例:烂柯山坐落在浙江省衙州城南十六七里处。山形主体为一条悬空而架的石梁,仿佛是依山凿就的一座大石桥。烂柯山因樵夫王质遇仙柯烂的传说而闻名。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游踪墨迹,如朱熹就有“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的诗句。这些诗文往往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丰富了烂柯山的文化内涵。
(评分标准:6分,位置、自然景观、传说、诗文,各1分,文化内涵,2分)
10.(4分)示例1:“烂柯仙境欢迎您”,说明:语句通俗好记,用王质遇仙的故事来吸引游客,表达对游客的欢迎。
示例2:“烂柯仙境旅游胜地”,说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既表现了烂柯山的自然景色优美,又点出了烂柯山有着王质遇仙的神奇传说。
(评分标准:4分,广告词突出烂柯山特点,语句易于传播,2分;理由说明充分,2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