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涵养浩然之气。读书需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④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现国家领导人结识了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拧R患�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这样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读书应由“厚”而“薄”,再由“薄”而“厚”,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⑤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必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有所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的话题是“读书的门道”。
B.本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C.本文作者认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D.本文语言准确,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以下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选择并阐述理由。(4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12.C(3分)
【解析】C选项中,“本文作者认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不致‘入宝山而空返’。”与原文“读书需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与原意不符,故选C。
13.(3分)参考示例:比喻论证。(1分)把“由‘厚’而‘薄’,再由‘薄’而‘厚’”的读书方法比作树根生长,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蔓延,(1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才能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观点。(1分)
【解析】论证方法1分、内容分析1分、作用1分。合理即可。
14.(4分)参考示例:我选(A)。(1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表明从书本得到的知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1分)论证了“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观点,符合第⑤段论述中心内容,故选A。(2分)
【解析】选择正确得1分,理由阐述清晰明了得3分;选错不得分,B句只提到做学问需要“疑”,而未提及“行”,不符合作者“知行统一”的观点。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