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6. 阅读《野望》《春望》,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野望》《春望》这两首诗的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王绩望见薄暮时分的山野秋景,流露出①_____的心绪;杜甫则望到“安史之乱”后②_____的长安城,由此触发了③_____的情感。
(2)这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6. 【答案】(1) ①. 孤独抑郁    ②. 破败    ③.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示例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第一空:

《野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人日暮时分举目远眺,不是该去往何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通过写“望见薄暮时分的山野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抑郁。

第二、三空: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悲从中来,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可知,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再联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据此可知抒发的情感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描绘的是傍晚时分人们的活动;联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可知,面对着不认识的人相顾无言,不禁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点明写作背景,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与之前国都繁华形成对比,不禁悲从中来,百姓因战争逃离国都,亲人离散,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3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