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共
18
分)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①苏轼
三月七日
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
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
资料一:
[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
[乙]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
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
[丙]
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
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
资料三:
公幅巾
①芒��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
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帧趁�,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
资料四:
尝与孙绰
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
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
任平生(《定风波》)
(2)亦不尽
择(资料一・乙)
(3)与田父野老相
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4)诸人并
惧(资料四)
5. 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2)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7. 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8. “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9. 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4. (1)任由、任凭 (2)挑选(3)跟随(4)害怕,恐惧 5. B
6. (1)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2)(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
7. (1)“东坡”是作者耕种、放牧之地;(2)是作者居住的地方。(3)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
8. (1)表面意思: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2)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9. 示例1:苏轼的“吟啸”告诉我们:要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
示例2:谢安的“吟啸”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任:任由、任凭。
(2)句意为: 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择:挑选。
(3)句意为: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从:跟随。
(4)句意为:许多人都害怕。惧:害怕,恐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句意为: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
其中“子瞻在黄州及岭表”交代了苏轼居住的地点,“每旦起”交代了时间,“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则是叙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境。
断句为: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遂:就;晴:放晴;故:所以;作:写;此:这。
(2)为:是;亦:也;曰:叫做;予:我;买:购买;其:那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资料一[丙]文中“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可知,这表明“东坡”是作者日常耕种田地、放牛的地方。
依据资料三“筑室于东坡”可知,这是作者建造房屋居住的地方。
依据资料一[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资料三“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可知,这是被贬居此地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历的地方,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旷达自适的高尚品质。据此,注意整理概括即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句意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这是作者独自欣赏景色遇到的雨后之景。
依据写作背景可知,这是作者在雨中游历的感悟。感悟到自己遭遇不公的待遇。“雨”象征着自己平生所经历过的为官经历和波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理解能力。
依据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歌意思可知,作者在雨中边走边吟咏长啸,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迸发和外在的表现。抒发了诗人对前途艰难的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
示例:苏轼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即使遭遇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
依据资料四“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句意可知,谢安乘船遇到风浪也无所畏惧,泰然处之。
示例: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镇定自若,思考解决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点睛】参考译文:
《定风波》: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资料一:
[甲]苏东坡字子瞻,凭借(自己写的)一首诗歌获得罪过。被贬到黄州。
[乙]苏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
[丙]苏轼(居住)在黄州(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于是在(黄州的赤壁以西的)东坡的下面,(亲自)耕种了五十亩水稻,亲自放牧一头牛。
资料二: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购买了田地。
资料三:
戴着幅巾穿着芒鞋,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在东坡盖了房子。
资料四:
(谢安)曾经和孙绰等人去泛海游玩。(一次)大风刮起波浪汹涌,许多人都害怕,(谢安)吟唱吹口哨和平时一样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