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学性文本,完成13-18题。(22分)
诱骗 (日本)星新一
电话铃响了,在焦急等待的博士伸手抓起面前的话筒,漆黑的深处传来低沉的声音。
“喂,主人在家吗?”“啊,我就是。”
“啊,那您就是有名的艾斯特拉博士了。”“正是艾斯特拉,您是谁?”
“这不能告诉您,但是对于那件事情,大概您还没觉察到吧。”
“啊,那么你就是……”
博士的话停住了,对方平静的声音传来∶“正是,您的孩子正在此休息呢。”博士的声音颤抖起来。
“你把我的孩子弄去想干什么?还不到一岁的孩子……”
“您尊贵的孩子是坐着汽车来的,当然,是不会让他走着来的喽。”
“啊,果然是那时带走的。你们早就盯上梢了,趁着我去买香烟的工夫……”
“啊,博士,别慌,像科学家认识现实那样,怎么样?”
“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呢?对我有仇恨可以直接来找我,怎么样?卑鄙!”
“不,不,我对博士不但没有仇恨,而且可以说是很尊敬的。”
“那么,你打算干什么?我妻子因为太悲痛已卧床不起了。”这时对方传来像是带有担心的声音。“对此,博士没去报告警察吗?”
“还没有,考虑万一有信,所以一直在等着电话。请不要伤害孩子。”
“真是个博士,您若了解我的话就会完全放心的。孩子没问题,可以赶快来领了。”
“领?您可知道通过孩子来勒索钱财罪是严重的?”
“知道。可是不老老实实来的话,那可不知道孩子会怎样了。”
“啊,等一下,你要多少钱?”
“坦率地说吧,就是要传说的博士所完成的秘密导弹试验品。”
“这不行。那是我为惩罚世界上的罪恶而制造的,不能交给你这种人,别想得过高,只能给你钱。”
“可是,博士常说研究成果并不是钱所能买得到的。因此,我要把那个研究成果变成钱。我一定会比博士更高明的。”
“啊,什么混蛋东西,你也是人吗?”“是的,我一定要得到导弹试验品。”
“不能让你这种东西活在世界上。”
“请您别太高兴,别忘了我正照料着您的儿子。”
“好吧,没办法,和你交换吧。”“好,这才是聪明的博士。”
“可是,我的儿子的确是在你那儿吗?”
“这您别担心了,他一直在我旁边的长椅上老老实实地休息。”“是吗?那我就放心了,但为了防止意外,请让我听听他的声音。”“他还不会说话吧。”
“啊,哭声也可以。只要听到了哭声的话,我就可以放心地去领了。”“可以让他哭吗?”
“这可以证实我儿子平安无事。扯一下他的耳朵看,这孩子不知什么原因,耳神经很敏感,睡得再香,扯一下耳朵也会马上哭起来。”
“真是怪毛病,好吧,给您扯一下,可是,有人听到哭声来了可不好。让我关上窗再说。”“那随你便。要是还不放心,锁起门来也可以。”“您说什么?”
“怎么样都行,只请你早点让我听到哭声,证明是平安无事。”“等一等,这就让您听。完了就马上来领吧。”
对方的声音停了一会,响起了像是关窗的声音。接着又听到轻微的声音∶“孩子,你爸爸要听你哭呢,就是痛也没办法。”博士用力把耳机紧贴在耳朵上等待着……
响起了一声爆炸声,博士放下了耳机,高兴地笑了,“耳朵是起爆的开关,没发现吧。又少了一个恶人。”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13、文中的“孩子”是整个小说的焦点,你认为这个“孩子”最有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3分)
A.博士的亲儿子 B.外形像小男孩的炸弹
我选
,因为:
A.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15、作者很会讲故事,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在文中找到一处伏笔,并分析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3分)
写作中,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伏笔",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伏笔和照应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是为了改平铺直叙而设悬释悬,以期获得震惊效应。
伏笔:
①“啊,果然是那时带走的。你们早就盯上梢了,趁着我去买香烟的工夫。……”
②“啊,什么混蛋东西,你也是人吗?”
17、你如何理解标题“诱骗”?(4分)
18、对于小说结尾,有人褒扬博士的做法,有人反对,你如何看待小说结局?(4分)
14、博士接到匪徒电话,匪徒告知博士孩子被带走了――博士想用钱赎回孩子,匪徒却要求博士交出――博士想确认孩子是否安全,于是要求土匪扯孩子的耳朵,没想到“孩子”竟是博士做的一个人形炸弹,耳朵是炸弹的开关,匪徒被炸。(情节:四个情节一点一分)
匪徒为了让博士交出研发的成果,于是绑架了博士的孩子――没想到被绑架的竟然是博士做的人形炸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匪徒按下炸弹开关,最后自取灭亡。(逻辑:原因2分,结果2分)
匪徒明明绑架的是博士的孩子,最后为什么会被炸身亡呢――原来被绑架的只是博士制作的人形炸弹,而开关就是其耳朵,所以最后匪徒自取灭亡。(技巧:悬念2分,结局2分)
15、伏笔:(1)博士的孩子“还不到一岁”“您尊贵的孩子是坐着汽车来的,当然,他是不会走着来的”
(2)对此,博士没有去报告警察吗?
(3)“不能让你这种东西活在世界上”
(4)“他一直在我旁边的长椅上老老实实地休息”
照应:耳朵是起爆的开关,没发现吧,又少了一个恶人
作用:让情节一波三折,设置“博士孩子被绑架”的悬念,最后解释悬念――被绑架的是博士做的人形炸弹,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伏笔1分,作用2分,作用要结合 说内容答)
16、①第一个“啊”字,表现出博士听到恶人带走孩子时,故作惊讶。
②“啊”字表示出博士听到恶人“要把那个研究成果变成钱”后异常愤怒的心情。(原因1分,心理1分,各2分)
17、表面上是恶人抓到博士的孩子,借以逼迫博士交出导弹试验品,是恶人“诱骗”博士(2分)。但读到最后,才明白“孩子”是博士制造的人形炸弹,是故意引诱恶人上当,从而消灭恶人的,也就是博士“诱骗”了恶人(2分)。
18、示例:我赞同博士的做法。博士怕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恶人获取,危害社会安定,巧设陷阱惩治坏人。因此,我认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
如不赞同博士的做法,可从不应随意夺取他人性命,应教育引导恶人向善的角度作答。
示例:我觉得博士的做法不妥。虽然他惩治的是恶人,可也是夺取他人性命。应尽可能使用教育、引导的方法使对方转变,以暴制暴不值得提倡。
(表态1分,观点1分,阐释2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