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第6-25题,共48分)

(一)(共4分)

赏析《定风波》,完成6-7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2分)

7、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2分)
 

 

答案:

【答案】6. 示例:词人出游遇雨,对穿林打叶的风雨并不留意,依然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7. 示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词人“道中遇雨”的从容,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据此添加动作等细节描写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细密的春雨打得竹叶刷刷地作响,诗人穿着蓑衣和芒鞋,手持竹杖,有时长啸,有时吟唱着诗,不慌不忙,轻快从容地在竹林中前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词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烟雨”“风雨”一语双关,“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
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紧张慌乱,但作者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表现了他积极自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