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见面唯通谒
①,名纸②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选自《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华语教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送刺
③
[南宋]周密
岁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
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
④以己刺尽易之。
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异日合并
⑤,因出沈刺大束,相与一笑,乡曲
⑥相传以为笑谈。
(选自《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释・笔记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有删减)
【注】①谒: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②名纸:指装饰名贵的名帖,③刺:名帖。最早无纸,名帖都是用竹木削成,所以称“刺”。④阴:暗地。⑤合并:集会。⑥乡曲:乡里。
6.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文中的“谒”和“刺”,名称不同,但用途相似。
B.因为嫌弃文徽明家中简陋,所以友人“不求见面”。
C.收到满屋的名帖之后,文徽明扔掉了其中的大部分。
D.为了感激吴四丈的盛情款待,沈仆主动答应送名帖。
7.给文中画直线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B.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C.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D.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
9.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6.A 7.C 8.沈家的仆人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奥秘,于是带着这些名帖到处去投送,而这些名帖都是吴四丈的名帖。 9.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用遍投名帖的方式表达节日祝福,而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愿意通过群发信息的方式来表达祝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变化,并乐在其中。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文理解。
B.根据诗句“不求见面唯通谒”可知,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亲自拜访,而是通过交换名帖来表达问候,这并不是因为嫌弃文徵明家中简陋;
C.根据诗句“名纸朝来满敝庐”可知,这里只是描述了收到的名帖很多,但并没有提及文徵明扔掉了大部分名帖;
D.根据“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可知,沈仆在节日中送名帖(刺)是出于常规的礼节,并非为了感激吴四丈的款待;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
重点字词:适:恰好,适逢。可出:可用。门首:门口,门前。恰:刚好,恰好。送刺至:送名帖来。
句子结构:“适节日无仆可出”说明在这个节日之际,表舅吴四丈没有仆人可以用。“徘徊门首”描绘了吴四丈在自己家门口来回走动的情景。“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在这个时候,恰好他的朋友沈子公的仆人带着名帖(刺)来拜访。三个分句表意相对完整,均可独立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不悟:未察觉。往:去,前往。遍: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悉:全部,都。吴刺:吴四丈的名帖,
9.本题考查文化传统变化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分析历史背景:古代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名帖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礼仪和社会交往方式。然后,比较现代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进步,群发信息成为快捷、高效的祝福方式。这种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能迅速地传达祝福给众多亲友。接着,表明两者的共同目的:无论是古代的名帖还是现代的信息,其核心都是为了在节日时传递祝福与关爱,增进人际关系。最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同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怀。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拜年》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送》
按照年节交际的礼节,那些不能亲自登门拜访的人,通常会在名帖上签名,然后派仆人将其分送到各处,这种习俗被大家视为常规。我的表舅吴四丈,性格幽默风趣。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吴四丈随意看了看那些名帖,发现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于是,他斟酒招待沈子公的仆人,并暗中用自己的名帖换掉了所有的名帖。沈仆并未察觉,按照常规把这些名帖全都投送出去了,结果投出的都是吴四丈的名帖。后来在一次集会中,吴四丈拿出一大捆沈子公的名帖,大家相视一笑,这件事在乡里被传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