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登泰山 张养浩①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②,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③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④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⑤。
【注释】①作者青年时代初次登上泰山时所作。②齐州:济南古名;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③井处:喻居处狭隘,下句中“巢居”意同。④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⑤高寒:指天上先人居处。
(1)本诗颔联“
”一词写出了泰山烟云缭绕的古老奇观,又通过“五更”一句写出了泰山日出的
景象。(2分)
(2)请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朗读方法,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对诗句进行朗读设计,并结合句意阐述设计理由。(4分)
【示例】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朗读设计:朗读时应读出气舒声平的赞叹语气,语速平缓,“方知隘”“亦觉宽”重读,在“向来”与“今后”处作简短停顿,读出作者观泰山之后顿悟天地宽广、世界渺小的豁然开朗之感。
(提示:可从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2)示例:首联:①朗读时应读出激昂的语气,语速平缓,②“一举”“快意”重读,③在“一举”与“生平”后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一举成功的欣喜畅快之情。
尾联:①朗读时应读出畅快愉悦的语气,语速平缓,②“笑”“下”重读,③在“洪崖”“笙鹤”处作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后不再畏惧、笑对人生的从容豁达之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万古齐州烟九点”意思是:自古以来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根据注释可知,诗人化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以浪漫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触,描绘出泰山之巅俯瞰大地时,用“烟九点”一词写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而朦胧,凸显出泰山的高耸入云以及视野的开阔,展现出泰山烟云缭绕的神秘而古老的景象。
“五更沧海日三竿”意思是:五更时分在泰山能看到沧海之上红日高悬。“五更”点明时间之早,在黎明时分,沧海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高达三竿,这一景象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日出时的辉煌和力量,生动地展现出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和壮观之美。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设计。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仔细揣摩首联或尾联中每一句诗的意思,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然后进行朗读设计。
首联意为:诗人一举登上泰山的天关,生平快意有此一观。因为诗人成功登顶,心情激动欣喜,所以确定语气为激昂。为了突出这种成功和快意,选择“一举”“快意”重读,“一举”体现登顶的迅速,“快意”直接表达心情。为了强调这次登顶在诗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可在“一举”与“生平”后停顿。
尾联意为:笑着拍着洪崖仙人咏出新作,满空中仙鹤飞来从高寒之处降落。由于诗人此时心境豁达,所以语气是畅快愉悦的。“笑”重读能突出诗人的乐观,“下”重读可增强画面感。为了突出仙人和仙物,营造神秘美好的氛围,体现诗人的豁达,可在“洪崖”“笙鹤”处停顿。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