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都德
①的一个故居
戴望舒
凡是读过阿尔丰思・都德那些使人心醉的短篇小说和《小东西》
②的人,大概总记得他记叙儿时在里昂生活的那几页吧。
都德的家乡本来是尼麦,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了,才举家迁移到里昂去。之所以选了里昂,无疑因为它是法国第二大名城,对于重兴家业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在一八四九年,万桑・都德便带着他的一家子,那就是说他的妻子,他的三个儿子,他的女儿阿娜和就是没有工钱也愿意跟着老东家的忠心的女仆阿奴,从尼麦搭船顺着罗纳河来到了里昂。在《小东西》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到里昂时的情景:
在第三天傍晚,我以为我们要淋一阵雨了。天突然阴暗起来,一片浓浓的雾在河上飘舞着。在船头上,已点起了一盏大灯,真的,看到这些兆头,我着急起来了……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我旁边说:“里昂到了!”同时,那个大钟敲了起来。这就是里昂。
里昂是以多雾出名的,一年四季晴朗的日子少,阴霾的日子多,尤其是入冬以后,差不多就终日在黑沉沉的冷雾里度生活,①
一开窗雾就往屋子里扑,一出门雾就朝鼻子里钻,使人好像要窒息似的。在《小东西》里,我们可以看到都德这样说:
我记得那罩着一层烟的天,从两条河上升起来的一片永恒的雾。天并不下雨,它下着雾,而在一种软软的氛围中,墙壁淌着眼泪,地上出着水,楼梯的扶手摸上去发黏。
到了这个雾城之后,都德一家住到拉封路。这是一条狭小的路,离罗纳河不远。我曾经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找,问别人也不知道,说出是都德的故居也摇头。谁知竟是一条阴暗的陋巷,还是自己瞎撞撞到的。
那是一排很俗气的屋子,因为街道狭的缘故,里面暗是不用说,路是石块铺的,高低不平,加之里昂那种天气,晴天也像下雨,一步一滑,走起来很吃劲。找到了那个门口,以为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却仍然是那股俗气:一扇死板板的门,虚掩着,窗子上倒加了铁栅,黝黑的墙壁淌着泪水,伸出手去摸门,居然是发黏的。②
这就是都德的一个故居!而他们竟在这里住了三年。
这就是《小东西》里所说的“偷油婆婆”的屋子。所谓“偷油婆婆”者,是一种跟蟑螂类似的虫,大概出现在厨房里。③
我们看都德怎样说吧:
在拉封路的那所屋子里,当女仆阿奴安顿到她的厨房里的时候,一跨进门槛就发一声急喊:“偷油婆婆!偷油婆婆!”我们赶过去。怎样的一种光景啊!厨房里满是那些坏虫子。在碗橱上,墙上,抽屉里,在壁炉架上,在食橱上,什么地方都有!噗!阿奴已经弄死了许多只了,可是她越是弄死它们,它们越是来。它们从洗碟盆的洞里来。我们把洞塞住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它们又从另一个地方来了……
在这“偷油婆婆”的屋子里,都德一家六口,再加上女仆阿奴,从一八四九年一直住到一八五一年。在一八五一年的户口调查表上,我们看到都德的家况:
万桑・都德,业布匹印花,四十三岁;阿黛琳・雷诺,都德妻,四十四岁;曷奈思特・都德,学生,十四岁;阿尔丰思・都德,学生,十一岁;阿娜・都德,幼女,三岁;昂利・都德,学生,十九岁。
万桑・都德在拉封路上重理起他的旧业,可是生活却很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用尽方法减省。阿尔丰思被送到圣别尔代戴罗的唱歌学校去,曷奈思特在里昂中学读书,不久阿尔丰思也进了这个学校。后来阿尔丰思得到了奖学金,读到毕业,而做哥哥的曷奈思特,却不得不因为家境困难的关系,辍学去帮助父亲。
现在,我是来到都德所谓“偷油婆婆”的屋子前面了。门是虚掩着。我轻轻叩了两下,没有人答应。我退后一步,抬起头来,向靠街的楼窗望上去:窗闭着,我看见静静的窗帷,白色的和淡青色的。在大门上面和二层楼的窗下,我又看到了一块石头的牌子,它告诉我那么优秀的作家曾在这儿住过,像我所知道的一样。我又走上前面叩门,这一次重一点了,但还是没有人答应。我伫立着,等待什么人出来。
我听到里面有轻微的脚步声慢慢地近来,一直到我的面前。虚掩着的门开了,但只是一半;从那里,④
探出了一个老妇人的皱瘪的脸儿来,先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
“先生,你找谁?”她然后这样问。
我告诉她,我是想参观一下一位小说家的旧居,那位小说家就是阿尔丰思・都德,八十多年前,曾在这里的四层楼上住过。
“什么,你来看一位八十多年前住在这儿的人!”她怀疑地望着我。
“我的意思是说想看看这位小说家住过的地方。我读过这位小说家的书,知道他在这里住过,顺便来看看,就是这个意思。”
“你说哪一个小说家?”
“阿尔丰思・都德。”我说。
“不知道。你说他从前住在这里的四层楼上?”
“正是,我可以去看看吗?”
“这办不到,先生,”她断然说,“那里有人住着。再说你也看不到什么,那是很普通的几间屋子。”
正当我又要开口的时候,她又打量了我一眼,说:“对不起,先生,再见。”就缩进头去,把门关上了。
我踌躇了一会儿,又摸了一下发黏的门,望了一眼门顶上的石牌,想着里昂人纪念这位大小说家只有这一片顽石,不觉有点怅惘,打算走了。
在这时候,天突然阴暗起来,我急速向罗纳河那边走去。天并不下雨,它又在下雾了,而在罗纳河上,我看见一片浓浓的雾飘舞着,像在一八四九年幼小的阿尔丰思・都德初到里昂的时候一样。
(有删改)
【注】①都德:阿尔丰思・都德,法国著名作家,其作品《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②《小东西》:都德的长篇自传体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德的父亲举家迁徙到里昂,本想重振家业,但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都德一家在里昂的生活依然非常窘迫。
B.来到都德故居,“我”先“轻轻”叩门,后“重一点”叩门,叩门力度由轻到重,体现了“我”探访都德故居的急切。
C.“我”把罗纳河上浓浓的雾飘舞着的情景想象成和当年都德初到里昂时看到的情形一样,表达了“我”对都德的追思。
D.文章前半部分重点写都德一家在里昂的艰难生活,后半部分重点写“我”想进去参观都德故居而不得,层次分明。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往屋子里扑”“朝鼻子里钻”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里昂之雾浓厚的特点,令读者印象深刻。
B.都德是法国著名作家,而他的故居却如此俗气、阴暗、潮湿,句子②写出了“我”对此的惊诧,“就是”一词加重了语气。
C.句子③中,不用“我”而是用“我们”,有带着读者一起游览的意思,这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行文更加亲切。
D.句子④中,以“皱瘪”写老妇人的脸和《祝福》中以“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写柳妈,都运用了肖像描写。
8.文章中说,“我踌躇了一会儿”“不觉有点怅惘”。“我”为什么会“踌躇”“怅惘”?请简要说.明。(4分)
9.文章多处引用都德作品《小东西》中的原文,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答案】B
【解析】“体现了‘我’探访都德故居的急切”错误,“我”只是希望有人听见叩门声,叩门力度才“由轻到重”。
7.【答案】A
【解析】“化静为动”错误,雾是上升的、飘浮的,本来就是动态的。
8.【答案】①“我”到了都德故居的门前,却不能进去参观,心有不甘,恋恋不舍,因而“踌躇”。②都德是著名的作家,里昂人却只用一块顽石来纪念他,他的名声在里昂也不广为人知,“我”因而“怅惘”。(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第①点的关键点是“心有不甘,恋恋不舍”;第②点的关键点有两点,一点1分:第一点是里昂人纪念都德的方式;第二点是都德的名声在里昂不为人所知)
9.【答案】①把都德幼小时的情形和现在的故居联系起来,过去和现在交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引用《小东西》中关于里昂多雾的描写,佐证了文章中所写的里昂是雾城的特点。③引用《小东西》中关于“偷油婆婆”的描写,写出了都德小时候生活的艰难,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都德。(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