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鉴赏
3.我会读:根据提示,完成诗歌联读任务。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月夜忆舍弟
①
〔唐〕杜甫
戍鼓②
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
③不达,况乃④未休兵⑤。
【注】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shù]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长:一直,老是。④况乃:何况是。⑤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读诗策略一:读懂“景语”中的“情语”】
(1)析手法。参照“示例”,分析【乙】诗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示例:【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情景:惨白的月光笼罩着大漠,泛起霜雪般的寒光。两句诗渲染了空寂凄清的气氛,烘托守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凄凉,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读诗策略二:借助诗歌意象、创作背景,理解内容情感。】
(2)探意象。参照“示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乙】诗中“月”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示例:【甲】诗中,战士们久处苦寒凄凉的边塞,月明之夜闻听芦管之音勾起思乡之情。仰望明月,遥望故乡,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感。
答案:
3.(1)【乙】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雁声,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独凄凉的内心感受,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2)【乙】诗中,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家人分离,仰望明月,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担心兄弟(或家人)安危、厌恶战争的情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描绘句中画面,然后分析其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句中画面: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渲染气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烘托内心感受:联系写作背景可知,“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可知,此处作者所见的凄凉之景,烘托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
表现感情:联系“月是故乡明”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2)
本题考查赏析诗中意象。
分析示例可知,首先应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表现了的感情,然后结合相关意象分析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联系写作背景“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可知,诗人因为安史之乱与弟弟分散,音信不通,所以在看到寒露渐起,明月升天,作者仰望明月,思乡怀亲。联系“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乡与牵挂之情。联系“况乃未休兵”可知,作者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