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16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齐师伐我”中“师”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班师回朝 B. 为人师表 C. 三人行,必有我师 D.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理解:曹刿的同乡劝他不要进见鲁庄公,是因为同乡认为鲁庄公和高官们见识非常浅陋,曹刿难以劝说成功。
【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理解:鲁庄公认为分给别人安身立命的东西,这样人们就会服从他,可以凭借这样的条件取得战争的胜利。
【丙】彼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敌方的士气穷尽了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敌军。
理解:曹刿认为作战中士气和战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选择在齐国军队士气衰竭时进军,进而克敌制胜。
1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离不开曹刿的远见。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分别说说“远见”在曹刿、张文节和苏轼身上的体现。(3分)
答案:
(三)(7分)
14.(2分)A
15.(2分)甲
16.(3分)示例:曹刿懂得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在战场上能准确预判并把握战机。
张文节能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不可能长久地享受奢侈的生活。
苏轼能预见到手实法害民,难以真正推行。
(评分说明:每人表现各1分,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