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力量
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被我妈随便堆到床下。赛虎这家伙一有空就钻进去,�O�O�@�@地,吃得香喷喷。但它不会嗑瓜子,便连瓜子壳一起嚼巴嚼巴吞下。我妈看着不忍心,一有空,便帮它剥,边剥边骂:“干了一天活,还得伺候一条狗!”每剥完一小把,把瓜子仁儿撮在手心任赛虎舔食。看它吃得高高兴兴,便也高高兴兴。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
我妈不喜欢化肥。她年轻时读书的专业是农业,她的老师曾告诉她和她的同学,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一时增收保产,但如此持续不到三十年,土地就会被毁去。她常念叨:“已经三十年了,已经三十年了啊?”不知是忧虑,还是疑惑。
我不知“土地被毁去”具体是什么概念,但是我却见过“死掉的土地”。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际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
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戈壁滩再荒凉,也会覆盖稀薄的植物。尽管这些植物完全混入大地的色泽和质地,看上去黯淡、粗拙。
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
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
我妈总是说:“这要是自己的地,还不心疼死了!要是自己的地,哪舍得这么种!”是啊,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体谅土地。
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耕种过的土地看上去都差不多,又整齐又茂盛。但再看看野地便知端晓――南方野外四季常青,植物浓密;而北方野地植被极为脆弱稀薄,看上去荒凉又单调。可是,就算是力量再单薄的土地,对生存于此的人们来说,也是足够应对生存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掠夺者的话。
这片大地已经没有主人,所有耕种于此的人全是过客。我们只租用此处一年或两年三年。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我们只能无视基本耕种原则,无尽地勒索,直到土地死去。
那时,我们的租期也到了。
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就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且是油葵这样消耗巨大的作物,不但损害地力,也会影响产量。
再加上去年冬天的罕见暖冬,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已成定局”的消息就已经四处流传了。
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
河水依赖不了了,她便全赌在雨水上。只因她听当地上了年纪的哈萨克老人说,纳吾热孜节(春分日)那天若下了雨,将预示全年雨水丰足。果然,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偃旗息鼓。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
当我一圈一圈绕着葵花地赶牛,保卫最后的胜利果实,累得大喘气,心里便想:大地的付出已经完全透支,我们必须用自身的力量填补。
葵花收获了。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
可一时半会儿却怎么也雇不到搬运的工人。
收葵花的老板一再表示时间紧张,不能再等了。于是我妈和我叔①一咬牙,自己上。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四百多袋,两人扛了两百多个来回。
三十多米距离,只算负重距离的话,每人共计走了六七公里。也就是说,这老两口把二十多吨的葵花籽挪动了三十多米。或者说,两人各扛一只五十公斤的麻袋,走了六七公里路。好吧,又省了两百块钱工钱。可是我叔的高血压……还有我妈的低血压……
眼下这些从金灿灿转变为黑压压的财富啊,不但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快要把这夫妻俩榨成渣了。
(选自《遥远的葵花地》,有删改)
注:①叔:当地人对父亲的习惯称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葵花是北方边地常见的经济作物,葵花籽也是北方人包括牛、狗等一些动物都喜欢吃的食物。
B.人们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能增加收入、保证产量,实则更改了生命成长的规则。
C.土地之所以会死去,是因为人们在耕种过程中无视基本的耕种原则,导致土地板结、寸草不生。
D.文中用“冲出枪林弹雨”形容葵花生长过程,表现了这块土地种植葵花的艰难和人们耕种的不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轻松有趣的“嗑瓜子”的话题引入,正文部分探讨的却是事关生存的严肃主题。
B.文中将南方野地的植物与北方野地的植被对比,使读者对北方土地的贫瘠有更直观的感受。
C.全文多处采用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为叙事带来了一种紧迫感,强化了作者的嫉愤之情。
D.文末运用大量具体的数字,反复强调老两口搬运葵花籽的重量和距离,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力量”的内涵。(4分)
9.结合文中对“我妈”的具体描写,分析“我妈”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6分)
答案:
6.B(3分)解析:“实则更改了生命成长的规则”错误,根据原文“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可知,施加化肥是以破坏土地为代价提升产量、增加收入,但不能更改生命成长规则。
7.C(3分)解析:“全文多处采用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错误,不符合事实,文中长句也很多,比如“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紧迫感”“强化了作者的嫉愤之情”也随之不成立,作者情感整体较平和,没有嫉愤之情。
8.①土地的力量:贫瘠的土地以其微薄的地力却能生长出美味的食物,这是大自然展示出的力量。②人的力量:一方面,人们以不屈的韧性和勤勤恳恳的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另一方面,人们被自己的欲望驱使,过度透支土地,导致土地的死亡,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4分,每点2分)
9.“我妈”的特点:①有爱心,有良知,坚毅:妈妈剥瓜子给赛虎吃;对土地的关注,对过度使用化肥的忧虑;为了家庭幸福,勤奋耕种;不畏困难,甚至亲自搬运葵花籽。②执着追求利益,不计后果:明知土地承受压力,生态问题逐渐显现,仍然冒险种地,不惜过度使用土地和自己的身体。(4分,每点2分)
意义:这一形象表现出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边地劳动者(中国农民)富有爱心、富有良知,却又克服不了功利思想,体现了他们在面临环境挑战和生存压力时的矛盾挣扎,凸显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艰难程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