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假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假山
叶圣陶
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
②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单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石块与石块的胶粘处不能不显出一些痕迹,旧了的还好,一道道僵白色真令人难受,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③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于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字子,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④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如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可见假山的障蔽作用确有它的价值,然而障蔽不一定要用假山。在园林建筑上,花墙极受重视,也因为它的障蔽作用。墙上砌成各式名样的镂空图案,透着光,约略看得见隔墙的景物。这种“隔而不隔”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此外,一丛树木还可以当一幅画看。用假山,固然使花园增加了曲折和深致,孰轻孰童,正难断言。
⑤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路径的盘曲,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岩洞,石屋,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而假山的可贵也就在此。有名的狮子林,大家都说它了不起,就因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我小时候还没到过狮子林,长辈告诉我说,那里的假山曲折得厉害,两个人同在山上,看也看得见,手也握得着,但是他们要走到一条路上,还得待小半天呢。后来我去了,虽然不至于小半天,走走的确要好些时间。沿着高下屈曲的路径走,一路上遇见些“具体而微”的山上应有的景物。总之是层次多,阻隔多。就从这个诀窍,产生了两个人看得见而不能立刻碰头的效果。
⑥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不是容易事,不比建筑整整齐齐的房屋,可以预先打好平面和制面的图样。这大概是全凭胸中的一点意象,看着不对就卸下,卸下了,再堆上,这样精心经营,可是这东西终于是工匠的制品,无从列入艺术之林。你在假山上爬来爬去。只觉得前后左右都是石块,你得设想自己缩到一只老鼠那样小才有味。如果你忘不了自己是个人,让躯体跟峭壁悬崖对照,只见得滑稽可笑了。爬到“绝顶”的时候,且不说一览宇宙之大,什么堂什么轩的屋顶就挤在你眼前,你可以辨认那遗留在瓦楞上的雀粪。真山真水若是自然手创的艺术品。假山便是人类的难能而不可贵的“匠”制。凡是可以从真山真水得到的趣味。假山完全没有。
⑦看既没有可看,爬又无甚意趣,为什么花园里总得堆一座假山呢?山不可移。叠起一堆乱石来硬叫它山,心里想:“万物皆备于我矣,我的花园里甚至有了山。”舒服得无可奈何的人往往喜爱“万物皆备于我”,虽然眼中所见的到底不是山,而心中总之有了山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花墙与丛树也可在园林作障蔽之用,但远不及假山的效果与重视程度。
B.假山的可贵之处并不是仿真,而是能体现设计者复杂巧妙的独特匠心。
C.作者以《陋室铭》象牙微雕为例来说明制作难度与艺术地位二者关系。
D.本文结构严谨,针绵绵密,行文无一懈笔,风格颇为独特。
(2)作者为什么说“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遇见一些峭壁悬崖,你得设想自己缩到一只老鼠那样小才有味。
如果你忘不了自己是个人,让躯体跟峭壁悬崖对照,那就像走进了小人国一般。
①赏析加点词语:
      
②赏析画线句子:
      
(4)叶圣坛陶擅长观察。他是如何“观察”假山的?请简要分析。
(5)关联阅读《苏州园林》后,有同学觉得对于假山的堆叠能否算一门艺术,叶圣陶的观点相互矛盾。结合下面的文字,并简要分析。
ㅤㅤ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苏州园林》节选)
 
 
答案:
7.(1)B
(2)作者首先客观分析古镇游走热的原因,其次肯定了商业化对古镇所起的作用,接着强调过度商业化会对古镇带来的不良影响。
(3)避免过度商业化,平衡开发与传承保护;充分发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留住当地居民,呈现真实生活场景,提升古镇魅力;倾听年轻人的意见,了解年轻游客的内心需求。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结合第⑤段“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游客走进来的同时,更要确保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能留下来”分析,选项“政府应当组织当地居民整体搬迁”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段落思路分析。
结合第②段“古镇游之所以一度走热,得益于古镇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也有赖于对古镇的商业开发”分析,作者首先客观分析古镇游走热的原因。结合“如果不是商业化,很多古镇依然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说造福当地居民,可能就连自身的生存与传承都会成为问题,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分析,其次肯定了商业化对古镇所起的作用。结合“但必须要警福的是,当下对于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在古镇几乎再也无法感受到专属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气息”分析,接着强调过度商业化会对古镇带来的不良影响。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③段“古镇要想重获年轻人青睐,避免过度商业化是基本前提。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在商业开发和古镇传承保护之间搞好平衡,有时甚至要懂得牺牲一部分商业利益”,概括为:避免过度商业化,平衡开发与传承保护;
结合第④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创作,突出古镇的文史特色,走差异化路线,打造专属的古镇游特色产品”,概括为:充分发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
结合第⑤段“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游客走进来的同时,更要确保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能留下来。古镇游既要见历史见文化,更要见人见场景。古镇的魅力要靠各种文化景观来展现,但更需要当地人和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作支撑”,概括为:留住当地居民,呈现真实生活场景,提升古镇魅力;
结合第⑥段“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古镇,要想重获年轻人的青睐,可能真得听听他们的意见”,概括为:倾听年轻人的意见,了解年轻游客的内心需求。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19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