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注](节选)路遥
从街上走到学校后面山坡上的时候,脑子里只跳动着一堆红火,以及那些烤得焦黄的土豆、爆得雪白的玉米花儿。我是怀着一种幸福的心情走向那个破烧砖窑的。即将吃到一顿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那可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老远我就看见了我的“冬季别墅”――这个荒草丛中的破窑,正在那里亲切地等待着我呢。
我在路上已经狠了心,决定今天放开吃!按以前的吃法,这点宝贵的东西能吃十几次呢;要是放开吃,大概一顿就吞咽完了。完了就完了!
我一路上盘算:先把土豆埋在火灰里,然后同时就在上面的火上爆玉米花;等把一切弄好了再吃,从容不迫地吃。而不要像以前那样,土豆等不得熟就生吞了;或者爆一颗玉米花,往往灰也顾不得吹就塞到了嘴巴里。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还能在砖窑上面的崖畔上搜寻几颗没有被风摇落的干酸枣,这样有甜的,有酸的,美美地吃上一顿。
快要爬到烧砖窑前面的时候,天气不暖和,身上却冒出了汗。我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里就开始捡上了干柴火――现在胳膊窝下已经夹了不少干燥易燃的碎树枝子。
我气喘吁吁地来到破烧砖窑口上。我在一猫身准备钻进去的时候,发现脚下的草丛里似乎丢着一个锈铁盒子之类的东西。仔细看了看,是过去那种装过染料的小方铁盒,扁扁的,上面的绿漆颜色已经被磨得斑斑驳驳,四角的铁边已锈上了红斑。这东西如躺在垃圾堆里,倒也不起眼,但在这干黄、洁净的枯草上丢着这么个玩意儿,却怪引人注目的。
我一条胳膊抱着些干柴火,另一条胳膊伸下去好奇地捡起了这个破铁盒,反过来正过去看了看,也没多大用处,正想随手扔出去,可一种莫名其妙的好奇心使我不由得用大拇指把那铁盒的盖儿打开了一点缝。我的脑袋立刻“嗡”的一声,两条腿跟着打了个哆嗦,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惊慌地把这铁盒子先放到一边,脑袋下意识地在脖子上转了一圈。当我发现周围确实没有人时,才又像拿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把这个小铁盒战战兢兢地拿在了手里。
我手指嗦嗦地发着抖,揭开了盒盖:老天啊,这里面的确是一摞钱和粮票!我的手里捏着一把钱和粮票,紧张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了。
这时候,我的眼前猛然跳出了国营食堂大玻璃窗后面那些吃得前俯后仰的身影。接着,馒头,菜,汤,所有吃的东西顿时都在眼前搅成了一团――这些意念立刻使胃囊开始痛苦地抽搐,抵抗饥饿的意志被手里这个魔术般的小铁盒瓦解了;本能的生理作用很快就把理性打得一败涂地!不知什么时候,饥饿已经牵引着两条疯狂的腿,腾云驾雾般从山坡上冲下来了;前面和左右两边的景色都变得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汤呀,菜呀,馒头呀,在眼前旋转着,旋转着……
直到十字街口的时候,我才渐渐放慢了脚步。
我先站在铁匠铺后面的墙角里,心怦怦直跳,一边喘气,一边朝食堂的玻璃后面望了望――班上的同学们已经不在了。我一只手在衣袋里紧紧捏着那个铁盒子,兴冲冲地向食堂门口走去。一颗心依然在胸膛里狂跳着。
在食堂门口,我猛一下停住了,我突然模模糊糊地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妥当。
一刹那间,一个我和另一个我在内心里激烈地展开了一问一答――
“你来这地方干什么?”
“我来饱餐一顿。”
“钱从什么地方来的?”
“拾到的。”
“这说明钱并不是你的!”
“是的,是别人的。但别人丢了,我拾到了。”
“拾到别人的钱应该怎么办?”
“应该交给班主任。”
“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了?班主任在这儿吗?”
提问题的“我”立刻问住了回答问题的“我”。我啊,我啊!我只感到脸上又烧又痒,像什么人在头上扔了一把火!
理智告诉我,我正在做着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
此刻食堂里那诱人的饭菜的香味,正在强烈地刺激着鼻子的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剧烈地翻腾着,竭力和理智抗争,希望解除对他们强烈需要的束缚。我站在食堂门口,进退两难,这时候,欲望与理性像两个角斗士一般在我脑海里展开了一场搏斗:一方面,理性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剑逼着欲望后退;另一方面,欲望却用自己的盾牌拼命地抵抗,以求得满足。
要我放弃这顿饭,我会很痛苦;要我心安理得去吃这顿饭,也一样痛苦。怎么办?我只好对自己妥协说:还是先到一个什么地方待一会,等心情稍微平静一下再说吧!
我便转身,抬起沉重的脚步,穿过街道,出了南城门,向县体育场走去,那里最安静。
我来到体育场,解开脖颈的纽扣,在一根很长的平衡木上面坐下来。
我双手抱住腿,头无力地低垂在膝盖上,一边困难地咽着口水,一边继续做着痛苦的思想斗争。我对自己说:“要是我有饭吃,我就绝不会是这个样子的!①
我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公路上拾到一只手表都交给了学校,还受到了公社的表扬了!再说,要是我不拾起这个小铁盒,说不定这些钱和粮票也叫风雨沤烂了呀……”
我几乎被自己的“雄辩”说服了,加上肚子饿得实在难受,马上就又想往食堂里跑!
可是我又忍不住问自己:既然你终归还是要进食堂去,那么又跑到这儿干什么来了?还不是觉得自己这么做不好吗?
我立刻像瘫了一般,软绵绵地躺在了土地上,长长地叹了口气。是的,这的确是不好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我把朝天仰着的脸一下子埋在了胳膊鸾里,无声地痛哭起来。一种难言的羞愧像火一般烫着我的心,②
我这时也想起了我的一瘸一拐的父亲,想起了他对我的那些一贯的教导……
我猛地爬起来,用袖子揩了揩脸上的泪痕,把手伸进了衣袋里――嗯,那个硬硬的家伙还在。
我把脖颈的那道纽扣重新扣上,用手指头匆忙地梳理了一下乱蓬蓬的头发,就向学校走去了。
(有删改)
[注]《在困难的日子里》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做斗争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走到学校后面山坡上时,脑子里只跳动着一堆红火,“我”将吃到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那是难得的享受,这凸显了“我”的饥饿。
B.“两条腿跟着打了个哆嗦,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手指嗦嗦地发着抖,揭开了盒盖”,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我”的紧张。
C.“拾到别人的钱应该怎么办?”“应该交给班主任。”这是提问题的“我”与回答问题的“我”展开的问与答,“我”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斗争。
D.“理性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剑逼着欲望后退”“欲望却用自己的盾牌拼命地抵抗”运用比喻,生动地反映了理性与欲望在“我”脑海里展开的搏斗。
7.下列关于文中“我”拾铁盒子的部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铁盒子,方形,四角的铁边已锈上了红斑,它躺在干黄、洁净的枯草上毫不起眼。
B.“我”正想把铁盒子扔了,因好奇并猜测里面有钱物,就打开了一点缝来看看。
C.“我”眼前出现了馒头、菜等吃的东西,小铁盒瓦解了“我”抵抗饥饿的意志。
D.“我”到十字街口后放慢了脚步,心怦怦直跳,内心挣扎,表明“我”很胆小。
8.画横线的两处,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认为,本文是围绕主人公“我”的“痛苦”与“幸福”来写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的“痛苦”与“幸福”。(6分)
答案:
6.B(分析不当,没有“心理描写”)7.C(A项,“躺在干黄、洁净的枯草上毫不起眼”不合文意,原文是“这东西如躺在垃圾堆里,倒也不起眼,但在这干黄、洁净的枯草上丢着这么个玩意儿,却怪引人注目的”。B项,“因好奇并猜测里面有钱物”理解错误,原文是“可一种莫名其妙的好奇心使我不由得用大拇指把那铁盒的盖儿打开了一点缝。我的脑袋立刻‘嗡’的一声,两条腿跟着打了个哆嗦……我手指嗦嗦地发着抖,揭开了盒盖:老天啊,这里面的确是一摞钱和粮票”。D项,“表明‘我’很胆小”分析不当,这里表现的是“我”的意志、理智与饥饿做激烈的斗争)8.①回忆“我”上小学拾到手表上交的往事,交代了“我”曾是拾金不昧的好学生,表明现在“我”想用拾到的钱和粮票去食堂吃饭是因饥饿所迫。②“我”想起了父亲对“我”的一贯的教导,交代了“我”内心挣扎、不断用意志战胜饥饿的原因,为“我”最终做出抉择做了铺垫。(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9.①“我”经常忍受饥饿,与饥饿做斗争,身心感到痛苦。②“我”的“幸福”就是能吃饱肚子。“我”怀着幸福的心情走向破烧砖窑,因为在那里将吃到一顿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能饱餐一顿对“我”来说就是“幸福”。③“我”拾到一摞钱和粮票后,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充满着痛苦。“我”放弃这顿饭,会痛苦;“我”心安理得去吃这顿饭,也痛苦。(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