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一文,回答第17-20题。(共8分)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17、请分析文章以“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为题的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2分)
20、请结合⑥-⑧段,举例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2分)
答案:
17、①交代说明对象,点明文章说明内容。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8、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突出说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环境的有利作用。
19、 ①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 ②建立一条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 ③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 ④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 ⑤钻井时漏失钻井液。
20、示例1:“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这个句子中“预测”一词表示推测,说明封存潜力可能会达到2.58万亿吨,“预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2:“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这个句子中把“监测点”比作“眼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