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 “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 “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 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 “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14. 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
13. C
14. ①《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超脱。
②《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困难和阻碍的勇敢面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料峭”与“微冷”主要是写自然环境的寒意,而非突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虽然经历风雨,但并不在意,体现的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并非是内心孤寂凄凉。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谁怕”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虽然都表达了一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
苏轼的“谁怕”是作于自己被贬黄州时,在描述自己在雨中漫步时的情景,即使没有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反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这反映了苏轼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谪的经历,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他的这种态度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
王安石的“不畏”则是在表达他攀登飞来峰时的决心和勇气。“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安石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和困难,“不畏”体现出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改革家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坚定和果敢。
总的来说,苏轼的“谁怕”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个人心态上的超然和洒脱,而王安石的“不畏”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行动上的坚定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