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一粒米的旅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粒米的旅程
迟子建
①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有一种花朵最具济世之心,一直开到人心头,那是粮食结出的花朵。从春到夏,它们迎着煦风,啜饮雨露,沐浴阳光,采山间精气,合着江河的节拍,潜心孕育。直至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它们才吐露芬芳。麦穗、稻穗、谷穗、苞米穗、高粱穗,如花地随风起舞时,一股特别的馨香在空气中弥漫,收割的喜悦挂在农人的脸上。那金黄橙黄赭黄的粮食花儿,润肺腑、滋五脏、舒筋骨、强体魄,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之源。
②而我印象最深的三种粮食花儿,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③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也许就在清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时刻,在正午阳光照彻心扉的时刻,在黄昏被薄雾给披上轻纱的时刻,在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的时刻。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园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穗变成黄麦穗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揪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若大人们心疼麦子,觉得不收割就吃实在是糟蹋,只好在野地偷着笼火烧麦子,吃得胆战心惊的,但美味的诱惑总会战胜恐惧,所以秋天的麦田尽头,哪家不遗留着一两摊烧麦子的灰烬呢,那是我们留给童年的鬼脸。麦子收割后去壳脱粒,磨成面粉。这样的面粉不白,但营养丰富。吃着刚出锅的喷香的新麦馒头,就着油煎的黑龙江鱼干,觉得好日子不过如此了。    
④玉米可种在家门口,也可种在大地。它是脾性好的作物,喜光,耐旱,对肥料依赖度不高。它们疯长时,就像遮阴的树,是我们藏猫猫的好去处。夏日你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空中的老鹰找你都难。玉米结穗后歪着脑袋生长,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吐出的花丝因品种不同,有雪白的,有橙黄的,还有金红的。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家,很早就掰嫩玉米吃了;而喜欢老玉米的人家,会等到玉米皮被秋风吹得跟纸一样干脆了,再掰了吃。老玉米香,就是费柴火。烀玉米的日子,只炖个菜就是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玉米是粮食。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总会选个一二十穗,一些留作来年作籽,另外一些等过年时,搓下玉米粒嘣爆米花,那是节日的小点心。而啃过的蜂窝眼似的玉米棒,也能派上用场,晒干后可当痒痒挠。
⑤我们那儿的大豆,准确地说是黄大豆,也多种在大地上。黄豆很皮实,出苗后除了铲草,似乎不需特别打理。它们开的花儿素雅,紫色或是白色,花落后荚果就现身了,黄豆的芡果附着细密的绒毛,像一把把小刀垂吊着,一派武林气息。晚夏时节,豆荚长得肥大了,很多人家就卤煮毛豆吃,这也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待到深秋干脆的豆荚裂开了,就得赶紧将它们收回来,不然豆子会嘣出来,滚进垄沟,对农人来说,那相当于丢了金子。黄豆打回来会摊在院子晒得更干一些,然后用木棒捶打,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收获了的黄豆装入麻袋,放进仓棚,会一天天地矮下去。主妇们常舀了豆子,去豆腐坊换豆腐吃,而小孩子们时不时地盛上一碗,炒豆子吃。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豆子的天下了,家家烀酱豆,捣碎后码成长方块,用报纸包裹了,扎上纸绳,放在被架子上,让它们在时光中长出云一样的菌丝,待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取下酱块捣碎,放进缸里,兑上盐和水,大酱便踏上了发酵的旅程。到了春末,菜园的蘸酱菜下来时,它们修成正果,金黄透亮地登堂入室,成为餐桌的主角。    超然客公众号
⑥我童年记忆中粮食的种植,还都是传统的农耕方式。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具渐次退场了,在粮食种植的过程中,从翻地、打垄、播种、施肥、浇水、施药到收割。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⑦在北国黑龙江,四月五月是候鸟归来、播种和插秧的时节,到了风和日丽的七月八月,长势喜人的农田中,我童年记忆中的这些粮食花,就在日出月落间曼妙地开放了。九月十月你准备采撷这沉甸甸的花朵吧,它会让家中仓廪殷实,一个冬天都不惧风雪。
⑧一粒米从胚芽到成熟,要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历经旱涝和霜冻的考验,所以每粒米都是天赐之物,要格外珍惜。外祖母是饥荒年代的过来人,我小时候吃完饭,若是碗里剩几粒米,她就会责备我,给我讲不同版本的濒危的人只要含着一粒米,可以起死回生的故事,听得我再不敢浪费一粒米,因为一粒米就是一束生命的火焰。
⑨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粒米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我们永不背弃这个世界,人间烟火才会生生不息。
(有删改)
文本二:
鼎沸市声,陌巷柴米,皆为烟火;稼穑躬耕,翁媪絮语,俱是人间。
《烟火人间》专栏,邀各路名家撰写美文,状山川形胜,叙风土人情,展时代风云,咏人间大爱,用文字、声音、图像触摸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为今日多彩中国留下摇曳生姿的剪影。
无论是胸怀山海,与天地共吞吐;抑或见微知著,滴水中见汪洋。无论是穿越时间长河,见证今昔巨变的慷慨浩歌;抑或深入时代肌理,凝望凡人小事的刹那感动;甚或悄然驻足沉吟,觅寻茂岭原隰的细密针脚。写动,亦写静;是诗,亦是思。    
《烟火人间》栏目,愿为一扇窗口、一面镜子、一泓清泉、一方绿洲,与读者朋友一起,感知生活的热度、光芒与精彩,体察人们的心灵、智慧与梦想,洞鉴时代的生机、气质与深情!
(光明网《烟火人间》栏目征文启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点明了龙江大地上各种各样的粮食之花是滋养生命的动力之源,引出下文对一粒米的旅程的叙写。
B.第⑥段简述了粮食种植方式的变化,暗含了作者对农业现代化普及的欣喜和对传统农耕方式消退的惋惜。
C.文章在描写小麦、玉米和大豆这三种农作物时都突出了三者生长顽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D.作者关注粮食的生长,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些和粮食相关的生活片段,呼吁人们珍惜粮食。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③到⑤段描写小麦、玉米和大豆时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B.作者通过祖母的人生经历把人和历经风雨雷电、旱涝霜冻的粮食联系起来,突出了二者共同的精神内核。
C.本文在语言风格上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既有叙述性散文的朴素和平淡,又有抒情性散文的诗意和雅致。
D.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将个人对家乡的深沉眷恋融入文中,描绘了一幅幅明媚和煦、生气勃勃的乡土图景。
8.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画线句的含义。(4分)
9.《一粒米的旅程》为何被选入《烟火人间》栏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3分)解析:没有“对传统农耕方式消退的惋惜”。
7.A(3分)解析:“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第③段描写小麦时并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8.(4分)
①一粒米在四五月播种,七八月生长,九十月成熟,最后成为食物,它自有生命的轮回,一粒米就是一个世界。
②一粒米能滋养生命,维系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人类世界与一粒米紧密相连,可以说一粒米便是一个世界。超然客公众号
说明:每点2分,共4分。
9.(6分)
①叙风土人情。作者讲述了家乡农业种植情况,描写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呈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展时代风貌。文本一通过对传统农耕方式的退场和现代机械化作业的登场的描写,展现了时代不断发展的新面貌。
③咏人间大爱。作者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描绘了龙江大地百姓富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本一叙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时代发展变化的风貌,歌咏了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引导读者感知生活的温度,符合《烟火人间》栏目的征文要求。
说明:每点2分,共6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