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4
题。(20分)
傲骨 师陀
“牢骚,没有完的牢骚!”当提议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相识们总是摇头皱额。
在最近十年老中国的生活莽原上,在激烈的斗争中,出现一批愤世家。他们愤政治腐败;反过来,他们活一天便遭受一天的压迫排挤。他们谨慎地在豪绅与官吏的气焰下活着。这种 不适于呼吸的空气从小时候就刺激他,气恼他,使他成为愤世家。
这个后来的小愤世家终于进了学堂。
“这是谁? ”他的同学们问。
①“这个家伙,瞧他那股子神气!”
“呸!他爸爸是个小肥猪。”另外的快嘴些的回答。
他们自然不把“小肥猪”的儿子放在眼里,就经常向他挑战和袭击了。他被锻炼着,直 到他的心都被弄硬起来。于是离开家乡,在一个比较大点的城市里考进师范学校。
他竭力加强自己,找到各种新的书籍,一些“辩证法”,一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什么还能比这些理论更容易使他接受,更合乎他的欲望?它们正是打倒他所憎恶的腐败政治 和豪绅跟流氓的。他在那里住到毕业,接着他怀了满腔希望和骄傲从学校出来,得到县立中学的聘约,现在他得到机会试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千里足了。
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千里足一开始就跑到一片荒地上去了。
②“共产党来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必须请我出来。”据说他是这样跟他的学生们讲了的。
接着他被“请”出来,被请到衙门里并且监狱里去了。他的两个学生证明他向他们宣传 共产。他在监狱里住了半年。这时候他多愤怒!从监狱里出来,他跟父亲吵了一架,还几乎跟所有的人吵架。接着他去旅行。人家说他跑到上海去找关系,但是共产党――那些在“地 下”的人门口并不曾挂牌子,找他们比穿上洋服去见衙门里的“革命家”困难多了。他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最后他只得带着满怀羞辱和两肩灰尘回果园城。
他的回来还有个凑巧地方。老头生来胆小怕事,因为他的冤枉官司和要命的傲骨,早己 吓出一身老病。他回来恰恰赶上给老头送终。
当他办完丧事,他开始盘算:现在他做什么?他想起乡下的土地。他受过洋教育,要像 西洋人一样,在自己田地的两端全栽上树。但那些穷苦的乡下人,他们怎么能知道是他―― 一个站在他们一边的革命家的树呢?他命佃户一棵一棵的栽在坑里,一棵一棵的浇上水,然 后他幻想出一片茂盛的森林;可是穷苦的乡下人到夜里却将这森林给他带根拔掉了,并且用锯截断,用斧头劈开,送到灶里去了。
“嘘……这些愚民!”他常常痛苦得嘴唇发白,同时又轻藐的摇着头对自己说:“
③他们把玻璃当成珠翠,把真金当成黄铜!”
他更加傲慢,人家说他:“牢骚,没有完的牢骚!”渐渐的他不再去城外,甚至不想出门,爱造谣的人就说他快疯了。
“你且往那边看,那边走来的岂不就是他吗?”
我们忽然发现――他改变的有多厉害,跟他在学校里读“十字军东征”和“蔷薇之战” 的时候又多么不同啊!他的头发是长长的,杂乱的,已经好久没有理过;他的脸色,像一块灰色和棕色染出来的暗淡的破布;他的嘴唇寂然闭着;他的原是高高扬起的表现着英气的眉, 现在是紧紧的皱着,好像被大风雨摧残的树叶,低低的压在他的眼上;从他的眼里,你可以看出正射着那种冷的复仇的,那种从囚犯们眼里射出来的光辉。
“老兄!”我们于是喊。
“先生!”接着我们第二遍喊。
这个不幸的人,他没有听见,他根本想不到会有人在大街上叫他。
“将来我们有一天就这么着,”他像当真对着他们似的说:
④“我们把他们一直赶到雷州半岛,然后把他们全都赶下海!”
这一回他没有说共产党来到的时候首先要请他出来。他已经好久没有提过这句话,因为 他有一块可怕的傲骨,这傲骨并且越长越大。
一九四0年八月十九日
(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用“千里足”来比喻“他”的才能,生动形象。
B. “他”是个类型化的人物,缺失了个性的丰满和真切。
C. 结尾外貌描写含蓄而深刻地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
D. 散见于文中各处的哲理性的议论,饱含了作者的感情。
10. 对文中画线句子关于“傲骨”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同学评价他有“那股子神气”,侧面表现他的“傲骨”自小就显露出来。
B.句子②中“第一个必须”,表现他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后,对实现自己理想的自负。
C. 句子③中的两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不理解自己苦心的“愚民”的藐视。
A. 句子④语气决绝,与结尾“这傲骨并且越长越大”构成呼应,抗争精神愈加强烈。
11. 文中的一些词语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请简要分析以下两组词语所暗示的内容:①“辩证 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②“十字军东征”“蔷薇之战”。(4分)
12. “他”因何变成一个“牢骚,没有完的牢骚”的愤世家?请简要概括。(4分)
鲁迅的《故乡》采用了 “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叙事模式,本文则两度写主人公的“离 去一归来”,本文的这种叙事模式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三) (20分)
1. (3分)B( “缺失了个性的丰满和真切”理解分析有误)
2. (3分)C(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不理解自己苦心的’愚民’的藐视”分析鉴赏有误)
3. (4分)①前者暗示“他”接触过先进的知识和理论;②后者暗示“他’受西洋文化的影响。
4. (4分)①生活环境的压迫排挤;②同学的嘲笑、欺凌;③学生的出卖;④种树计划的破灭。
5. (6分)①更突出地表现知识分子在寻找出路时的苦闷与艰辛;②在“离去一归来”的反复中,“愤世家” 的“傲骨”更加鲜明;③更深刻地揭示小人物理想幻灭的悲剧性,凸显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