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性文本阅读(
22
分)
梅岭之恋
肖复兴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始于五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青春期时一个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关楼那块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时常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四年前的秋天,我与梅岭擦肩而过。那天黄昏,从它的山脚处穿隧道到江西。过隧道前,趴在车窗前眺望梅岭,苍绿色的山峰突然密布阴云,狂风袭来,雷雨大作,斜飞的雨点打在车窗上,仿佛是梅岭特地派来的使者,怪罪我没有去拜访它。奇怪的是车子穿过隧道后,另一端却阳光灿烂,回望梅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我不禁想起那句清诗:八面风来山镇定。
④这是梅岭留给我的初印象。在我看来,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梅岭是一幅油画,而非一帧水粉。
⑤今年初冬,在几位广州朋友的陪伴下,从广州出发,一路北行,过南雄,终于登上梅岭。想起四年前在山脚处和它擦肩而过的情景,觉得有些神示般的感应,虽然没有那样疾来的雷雨,却依旧阴云四合。
岭南草木的绿色因此更显深沉浓郁,不似烟雨中的江南草木那般水嫩轻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登梅岭不像登别的山,你不是来看风景的,而是来感受历史、参拜英雄的。
⑥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梅岭的海拔不高,地势却十分险峻,古道能建成格外不易。那种用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整修,却依然存有古风;千年风雨侵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痕迹。哪怕梅岭只有这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⑦我一直认为梅岭的魅力不在于风景,而在于梅岭的英雄。梅岭的英雄,最早的一位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历史邂逅。
⑧苏东坡也算是梅岭的英雄。当年他一路被贬,就是经梅岭到惠州的。后来他又被贬到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大赦,才过梅岭回中原。尽管来时他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煮黄梅。”苏东坡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⑨对我而言,梅岭英雄的代表,抑或说梅岭英雄的代言人,是陈毅元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陈毅的《梅岭三章》写得确实好,尤其是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那时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只有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
⑩走到半山腰,我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心里很激动,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当年的陈毅。那时陈毅在梅岭打游击,被围困二十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
⑪面对这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惭愧的是如今的我已两鬓斑白,旧日的热血情怀与昂扬诗情还剩下多少呢?不仅是我自己,后死诸君,是否还在一往无前的那样“多努力”?我想起了放翁的诗句:“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顿时心羞面涩。
⑫终于爬到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关楼南面的门额上有“岭南第一关”,两旁有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光彩照人。这一切,我中学时代在画片上都见过,如今真的呈现在眼前时,一下子像活了一样,有了血脉流畅,有了气韵贯通。
⑬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垒成的,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使之呈现出沉稳的苍黑色;
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成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书。关楼下的石头早已被磨平,光滑如镜,有的石缝里长出青苔,湿润而清新。抬头仰望,天色阴沉,山色蓊郁,幽深莫测。往下望去,古道沉默,静若处子,又好像随时可以动如脱兔,腾空跃起。
⑭遗憾的是,古道两旁的梅花没有盛开,但是转念一想,开有开的好处,没开有没开的好处――没开,不仅可以让我留有一丝想象的空间,没有漫山梅花盛开的鲜艳色彩,还多了一点历史积淀下来的底色。也正因此,沉郁的山色能和苍黑色的关楼融为一体,连“梅岭”那两个红色大字,也愈发显得夺目。
(节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与梅岭擦肩而过的经历,可见对其神往,也写出梅岭的淡然自若。
B.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对联,彰显梅岭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富文学性。
C.本文介绍梅岭,主要运用记叙、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情感深沉而真挚。
D.结尾再次提及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深化主旨,呼应开头。
10.行走于梅岭古道,作者想起了对梅岭有重要意义的英雄人物。夏小逸在阅读文章第6-10段发现了很多与梅岭相关的英雄事迹,请你一起梳理出来。
11.夏小逸在阅读时圈点勾画了文中两个划线句,请根据提示赏析。
(1)岭南草木的绿色因此更显深沉浓郁,不似烟雨中的江南草木那般水嫩轻浮。(赏析句子)
(2)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成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书。(赏析加点字词)
12.夏小逸在摘抄本文时很认同作者所说“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阅读全文,请你谈谈“大书”有哪些理解。
13.学校文学社编写的散文集有下面三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甲】且行且思 【乙】寻梦之旅 【丙】历史记忆
答案:
9.C 10.①张九龄谏言开凿古道。②苏轼流放和大赦时途经梅岭,留下诗句。③陈毅被围困梅岭,写下绝命诗。 11.(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岭南草木与江南草木进行对比,写出岭南草木绿意的深重,从而烘托出梅岭的肃穆(或作者心中对梅岭的敬意)
(2)“包浆”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苍黑色”岩石,“光滑如镜”的石面,写出关楼的岩石经历了漫长时光的剥蚀与打磨,突出关楼厚重的历史感 12.①有悠久的历史;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③有豪迈的气概;④有沉郁的景观 13.示例一:我选甲且思且行。作者一边攀登一边追忆,不仅写了自己的登山经历,写了自己实现少年时期梦想的心理,也想到梅岭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与梅岭相关的英雄人物。适合放在“且行且思”专题之中。
示例二:我选乙寻梦之旅。根据①段“想念梅岭已久”可知“梅岭”是作者的一个梦,时常想念,结合④段“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可知,作者登梅岭不是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寻曾经的梦–历史和英雄。因此,我认为适合放在“寻梦之旅”专题之中。
示例三:我选丙历史记忆。根据④段“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可知,作者此行的目的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结合⑤段“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描写古道历史和⑦⑧⑨回忆了张九龄、苏轼、陈毅等历史人物,可知,适合放在“历史记忆”专题之中。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本文介绍梅岭,主要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情感深沉而真挚,并未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C。
10.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根据⑦段“梅岭英雄,最早的一位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历史邂逅”可概括为:张九龄谏言开凿古道。
根据⑧段“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他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可概括为:苏轼流放和大赦时途经梅岭,留下诗句。
根据⑨段“对于我,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那时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可概括为:陈毅被围困梅岭,写下绝命诗。
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岭南草木的绿色因此更显深沉浓郁,不似烟雨中的江南草木那般水嫩轻浮”可知,这句话将岭南草木与江南草木进行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岭南草木绿意的深重,从而烘托出梅岭的肃穆,表达作者对梅岭的敬意和仰慕之情。
(2)“包浆”本意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成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书”中的“包浆”一词,形象关楼的岩石经历了漫长时光的剥蚀与打磨,进而突出关楼厚重的历史感,承载着悠久漫长的岁月。
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④段“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句中的“大书”本意是曲艺中的一种,引申为特别记载或书写。结合⑥段“那种用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整修,却依然存有古风;千年风雨侵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痕迹”可知,“大书”有悠久的历史;
结合⑨段“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可知,“大书”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结合⑪段“我站立良久,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惭愧的是如今的我已两鬓斑白,旧日的热血情怀与昂扬诗情还剩下多少呢”可知,“大书”有豪迈的气概;
结合⑭段“没有漫山梅花盛开的鲜艳色彩,还多了一点历史积淀下来的底色。也正因此,沉郁的山色能和苍黑色的关楼融为一体,连‘梅岭’那两个红色大字,也愈发显得夺目……”可知,“大书”有沉郁的景观。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且行且思【乙】寻梦之旅【丙】历史记忆中,任选一个专题,结合内容谈出理由即可。
示例1:我选【乙】寻梦之旅。根据①段“想念梅岭已久”可知“梅岭”是作者的一个梦,时常想念,结合⑤段“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可知,作者登梅岭不是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寻曾经的梦――历史和英雄。因此,我认为适合放在“寻梦之旅”专题之中。
示例2:我选【丙】历史记忆。根据⑤段“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可知,作者此行的目的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结合⑥段“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描写古道历史和⑦⑧⑨回忆了张九龄、苏轼、陈毅等历史人物,可知,适合放在“历史记忆”专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