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春到山水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到山水间  刘成章
①小时候常听人说:“二月二,龙抬头。”抬头做甚?不得而知。今天的孩子们,恐怕更是难以明白。那么,我打个比方吧。飞机一旦抬头,就是要起飞了。龙也是这样,抬起头就要一冲上天。
②龙行天上,大地回春。雨润江南树,那是烟雨;风吹塞北河,那是熏风。布谷鸟一声一声地叫个不停,昆虫都从土里钻出来,互相点点头,打打招呼,然后叙说着春天的故事。
③烟雨熏风春来了。春是被万物呼唤来的,一来就是朝霞灿烂。
④大黄牛只顾欣赏自己踩下的阔大脚窝。柳树梢头的喜鹊问柳树,是不是该泛绿了?蒲公英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却抢了春的先机,它放松地绽开大方而又谦虚的花,像暗夜忽然点亮的灯,而且这灯很多,很亮,一盏一盏地闪耀,好不炫目。
⑤春来了,所有热爱春的人,都心旌摇曳,想去踏春。
⑥我拄着拐杖,也和年轻人一起去郊外。一畦春水浇着春韭,就像浇着杜甫笔下的唐诗。而那些麦苗,已经在不失时机地返青。麦田旁,酥软的泥土享受着阳光的爱抚,冒着丝丝缕缕上升的阳气,人们正在清理去年残剩的庄稼根茬。这儿那儿的荠菜,散发着亘古就有的清香,使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挖上一些,以吸纳大地赐予人的丰沛元气。附近一棵棵树木的梢头,早来的春风正在那儿戏闹,它们摇动着,抖落了厚厚的尘埃。
我知道,每棵树木的枝干里,都有一条消了冰的河,它们在奔流,在喧响,在演奏充满活力的春的乐曲,从而向着繁盛的夏季勃发。
⑦春来了,我们举手向她致意,和她紧紧拥抱,在烟雨熏风之中。
⑧我居住在京城的一个大院里,院中湖上的薄冰早已融化,人们也脱去了臃肿的羽绒服。许多童车重新聚集在湖边,童车上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们,阳光打在他们的眸子上,眸子里尽是滟滟天真。院门外又支起了理发摊,我坐下请师傅给我剃头。春阳、春风,无阻无隔地照射我、轻拂我。一只乳燕从空中款款飞来,环绕在我头顶,让人满心欢喜。
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多么传神!现在,红杏还未开满枝头呢,但许多地方早已热闹起来。
⑩最热闹的要数微信朋友圈。朋友圈就像一个成百人、上千人居住的山坳,走进这山坳,有平房,有竹楼,有窑洞,还有四合院。举目望去,家家门上还闪耀着过春节时贴上的红彤彤的对联。古时候,二月二也叫做开笔节。在朋友圈里,人们早已开了笔,争着展示春光,笔下带着春风。
⑪我看见了云南楚雄的赛装节,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男女老幼都穿着艳丽的彝族服装,赛装赛美。仅是姑娘头上戴的鸡冠帽,就让人看得心醉神迷――在奇美的“鸡冠”上,用细毛线绣出了朵朵牡丹花、山茶花、蝴蝶花。人们载歌载舞,“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皓月当空”。
⑫我看见了陕北的许多地方都在闹秧歌――这个“闹”字,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打腰鼓,跑旱船,踢场子。人们都说,那是多年不见的景象了。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塞外小城榆林,这些年GDP持续高增长。小城刚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运用匠心巧思,歌赞着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⑬在这些红火热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腮帮子一鼓一陷的唢呐手,他们真情投入,尽情地演奏,向着蓝天,向着春光。
(选自《光明日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开篇,既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B.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山水春景图,奏响一曲春之交响乐,春意盎然,令人心生欢喜。
C.文章两次写“春来了”,看似不经意的重复,却隐含递进关系,是作者谋篇布局的需要。
D.与《安塞腰鼓》的磅礴大气不同,本文写得温婉细腻,显示出刘成章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8.人们如何迎春?请简要概括。
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江南树,那是烟雨;风
塞北河,那是熏风。布谷鸟一声一声地
个不停,昆虫都从土里
出来,互相
点点头
打打招呼,然后叙说着春天的故事。
(1)赏析加点词语:
     
(2)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10.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11.作者为何认为“陕北闹秧歌”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请联系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刘成章《安塞腰鼓》
 
答案:
7.B    8.人们去郊外踏春;农民在麦田里清理根茬;大人小孩在湖边聚集;人们在阳光下理发;各地的人们在朋友圈展示民俗活动。    9.     示例:这一系列动词描绘大地回春的美丽景象,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示例: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足见作者内心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兴奋。    10.要点:树木的成长会经历严冬,而严冬终将过去;前进的途中不乏阻碍,这些阻碍终将助力远行;只要充满信心和活力,终将到达更美好的未来。    11.示例:陕北人民打腰鼓等闹秧歌形式展现的是蓬勃的力量美,与朋友圈带给作者“红杏枝头春意闹”红火热闹的感受一样,是积极昂扬、催人奋进的,是对美好生活回归的热情讴歌。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文章描绘了万物春景图、众人踏春图、网络春光图和非遗闹春图四幅画面。并非“勾勒一幅山水春景图”;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⑥段“我拄着拐杖,也和年轻人一起去郊外”概括为:人们去郊外踏春;结合⑥段“麦田旁,酥软的泥土享受着阳光的爱抚,冒着丝丝缕缕上升的阳气,人们正在清理去年残剩的庄稼根茬”概括为:农民在麦田里清理根茬;结合⑧段“我居住在京城的一个大院里,院中湖上的薄冰早已融化,人们也脱去了臃肿的羽绒服。许多童车重新聚集在湖边,童车上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们,阳光打在他们的眸子上,眸子里尽是滟滟天真”概括为:大人小孩在湖边聚集;结合⑧段“院门外又支起了理发摊,我坐下请师傅给我剃头”概括为:人们在阳光下理发;结合⑩段“最热闹的要数微信朋友圈。朋友圈就像一个成百人、上千人居住的山坳,走进这山坳,有平房,有竹楼,有窑洞,还有四合院”概括为:各地的人们在朋友圈展示民俗活动。
9.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①“润”“叫”“钻”“点点头”这一系列动词描绘大地回春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从句式角度赏析,“雨润江南树,那是烟雨;风吹塞北河,那是熏风”以短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选文第⑥段“我知道,每棵树木的枝干里,都有一条消了冰的河,它们在奔流,在喧响,在演奏充满活力的春的乐曲,从而向着繁盛的夏季勃发”可知,“我知道,每棵树木的枝干里,都有一条消了冰的河”意思是:树木的成长都会经历严冬的磨砺和锤炼。“它们在奔流,在喧响,在演奏充满活力的春的乐曲,从而向着繁盛的夏季勃发”可理解为:严寒的冬季终将会过去,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整句话可理解为: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充满挫折和磨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用挫折和磨难锻炼自己的身心,最终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链接材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从后生们舞姿的描写中体现了安塞腰鼓壮大的场面和后生们粗犷豪放的情怀,展现了陕北人民打腰鼓等闹秧歌形式展现的是蓬勃的力量美,字里行间赞美了安塞腰鼓带给人的震撼和激情。
结合⑫段“我看见了陕北的许多地方都在闹秧歌――这个‘闹’字,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在这些红火热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腮帮子一鼓一陷的唢呐手,他们真情投入,尽情地演奏,向着蓝天,向着春光”分析,与朋友圈带给作者“红杏枝头春意闹”红火热闹的感受一样,是积极昂扬、催人奋进的,是对美好生活回归的热情讴歌。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2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