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各题。
纸上相逢
刘爱玲
①我与河口是这样再次相逢的。
②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很多条河流,自然就有很多个河口,而云南的那个河口,因为先生的戍边而进入我的生命,再也无法抹去。
③2024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浏览散文集《若有光》目录时,一篇《河口的云》映入眼帘,此河口是彼河口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到287页:“我站在湿热小城河口一户苗族人家二楼阳台上,瞥向远处云水――云南的云……”
是了是了!湿热、云南,可不就是我日夜惦念的河口!
④初到连队,每日晨起,总是被那一团团的云雾缠绕着。一开门,连队的院子里,搅着一团浓重的雾气,像院子里烧了一口大锅,又像新娘的面纱,使一切显得朦朦胧胧的。战士们在云雾纠结的操场上出操、训练,也有几天是5公里越野,哐哐哐地出去,半小时后又哐哐哐地回来。在他们出去的时候,我喜欢站在连队菜地边上向对面张望,几分钟后,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对面若隐若现的盘山公路上,带动着浮在半山腰的云朵,移动的速度也似快了几分。
⑤一团一团的云,轻轻拭过,一遍遍擦拭着连队周围的群山。早饭过后,一座一座山峦终于被擦拭得青翠欲滴,之后,那辆摇摇晃晃的班车就要来了。那时候,先生所在的守备四团下属连队守卫着24千米的国境线,先生的连队距离河口县城有一百多里地,战士们去一趟县城要整整一天。
那辆哐哐带响的班
车,带着他们沿盘山公路一路下坡,车窗被路边的枝条一路牵挂,仿佛走过夹道欢迎的甬道,不断握手。随着时间推移,车里的空气越来越闷热,让人忍不住要打开玻璃车窗,透一透新鲜空气。是啊,河口的海拔只有 76.4米,是云南的最低点。他们的哨所却在海拔1076米的高空,去一趟河口县城,等于走过了一年四季。
⑥几乎每天午后都会有一场雨,充沛的雨水浇灌了大地上的万物。香蕉树、芭蕉树、杉树林随处可见,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绿色,河口因此获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也不必怕雨来时没带雨伞,折一片芭蕉叶用来挡雨,一定不会让人失望。一片阔大的芭蕉叶举在头顶,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壮族、苗族姑娘,在雨中从容走过,成为河口一景。
⑦在河口,我见到了之前我从未见过的菜品,瓜类特别多,除过冬瓜、西瓜、南瓜,还有木瓜、佛手瓜、葫芦瓜等我叫不上名字的地里长的和树上长的瓜类。还第一次见到了米线里的配菜豌豆尖……吃到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水果。还算能吃辣的我,到了云南,却被其貌不扬的小米辣给来了个下马威。才去时一碗饭只能吃一厘米长的一个小米辣,到我走时已经一碗饭可以吃六七粒小米辣了。
⑧随着先生,我还去了他们的哨所,参观了他们战时的掩体,一个特大号的猫耳洞。去了他们最前沿的哨位,那是我走得最接近国境线的所在,一步之外,已是异国他乡。因
为常年的高原紫外线,哨所里的战士有一半以上少年白
头,黝黑的肌肤,脸上顶着两坨可爱的高原红。哨所的入口处,有一水泥浇筑的V型纪念碑,纪念某一次保卫战的胜利。而在20里外的连队荣誉陈列室里,有这个连队的光荣史,更有镌刻进历史的那些闪光的名字。他们在这里洒下过热血,有些,永远地长眠在这里。我也去了河口的烈士陵园,那一排排的墓碑,大部分的主人只有20来岁,他们整齐排列,仿佛依然在接受一种检阅。
⑨青
葱的河口,驻守着青葱的他们。他们把如诗的年华奉献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是云上的天使,连队在云里,阵地更在云里。几十年后再回望,我想起了当年在哨位上看到的那一幕:深深的峡谷里,是农田,一人一牛在耕种。农人咿咿呀呀的歌谣在峡谷里冲撞,传到我耳朵里时,已几近耳语。
⑩我看到了无悔的青春,也看到了绵长的生活。
(选自2024年4月23 日《商洛日报》,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抒写作者对云南河口的深刻记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
B.第③段画线句“是了是了”和感叹号突出作者纸上相逢河口时的惊喜之情。
C.第⑤段的多处数据具体体现哨所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守边战士任务繁重。
D.第⑦段,“下马威”大词小用,写出小米辣个虽小却极辣,语言生动有趣。
11.文章第⑨段画线句中两处“青葱”各有不同含义。请简要分析。
青葱的河口,驻守着青葱的他们。
12.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找出精彩的地方批注。
(1)那辆哐哐带响的班车,带着他们沿盘山公路一路下坡,车窗被路边的枝条一路牵挂,仿佛走过夹道欢迎的甬道,不断握手。
(2)因为常年的高原紫外线,哨所里的战士有一半以上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脸上顶着两坨可爱的高原红。
13.本文结尾“我看到了无悔的青春,也看到了绵长的生活”这句话意蕴丰富,请分析。
答案:
10.A 11.第一个“青葱”指河口植被茂密,满眼绿色。第二个“青葱”指戍边战士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 12.(1)“哐哐带响”从听觉角度(拟声词)表现班车的破旧。“牵挂”“夹道欢迎”“握手”运用拟人手法,细腻传神地写出盘山公路树林茂密、公路狭窄难行。语言富有情趣,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 用“白”“黑”“红”三种色彩,写出哨所战士特有的外貌特点,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战上戍边生活的艰辛。 13.“无悔的青春”指年轻的战士为守护国家安全抛洒青春热血,甚至付出生命,但是他们无怨无悔。“绵长的生活”指云南边境百姓长久闲适幸福的生活。正是战士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长久绵延,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美、敬佩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表述有误。根据文章第③段“我在浏览散文集《若有光》目录时,一篇《河口的云》映入眼帘,此河口是彼河口吗?”“是了是了!湿热、云南,可不就是我日夜惦念的河口”可知,前文主要写了作者在散文集中看到河口,于是引出自己对河口的回忆,回忆有关河口的点点滴滴,并不是游踪线索;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青葱”意思是翠绿色,借指草木的幼苗或树木葱茏的山峰,形容植物浓绿。根据语句“青葱的河口”可知,第一个“青葱”用来修饰河口,突出河口植被茂密,满眼绿色。
根据语句“驻守着青葱的他们”可知,第二个“青葱”用来修饰他们,即戍边战士,在此可理解为“青葱岁月”,意思就是像青色的葱一样的岁月,看上去非常旺盛、碧绿,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由此可知,第二个“青葱”可理解为戍边战士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充满希望与活力。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画线句中“哐哐带响”是拟声词,写班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发出哐哐当当的响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对班车进行描写,表现班车的破旧。“牵挂” “夹道欢迎”“握手”等词语把枝条当做人来写,赋予枝条人的行为动作,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枝条“牵挂”车窗,汽车仿佛在与枝条“握手”,说明班车从道路上经过都会触碰到他们的枝条,生动形象地写出盘山公路树林茂密、公路狭窄难行的特点。运用拟人和拟声词,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根据画线句中“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两坨可爱的高原红”等语句可知,运用色彩描写,用“白”“黑”“红”三种色彩,写出哨所战士特有的外貌特点:一半以上战士年纪轻轻就已经白头,肌肤在太阳长时间的暴晒下变得黝黑,因为海拔的原因,让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他们变得脸颊通红,三种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表现战上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作者对他们的敬意。
1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根据第⑧段“他们在这里洒下过热血,有些,永远地长眠在这里。我也去了河口的烈士陵园,那一排排的墓碑,大部分的主人只有20来岁,他们整齐排列,仿佛依然在接受一种检阅”第⑨段“他们把如诗的年华奉献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是云上的天使,连队在云里,阵地更在云里”可知,结尾句中“无悔的青春”是指戍边战士他们为保护国家安全,守护边境无怨无悔,哪怕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戍边战士昂扬的爱国热情;
根据第⑨段“深深的峡谷里,是农田,一人一牛在耕种。农人咿咿呀呀的歌谣在峡谷里冲撞,传到我耳朵里时,已几近耳语”可知,此句描绘的是悠长的峡谷里,有一农人在悠闲地耕种,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歌谣。结尾句“绵长的生活”正是指这种悠闲、安宁、没有纷扰的平静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正是因为有了戍边战士的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才有了边区百姓幸福安宁的生活,并且战士们会让这种幸福安宁会一直延续下去,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敬佩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