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饥示子聿》《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四、文言文阅读
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朝饥示子聿
[宋]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
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
③,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芈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
材料二: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清]郑板桥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幕,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滩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贵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ǚ瘢�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华书局)
4.阅读陆游的《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
(1)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
(2)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
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至于延师傅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1)
        
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
(2)
        
以旧鞋与穿而去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至阴雨不能即归”
(3)
        
若志在穷经
【查阅词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极,尽;③止,息
(4)
         (填序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8.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的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链按材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9.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
5.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     邀请     原因     离开     ②    7.(1)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饭。
(2)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有专门的爱好没有? 8.材料二: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材料三: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育子弟的。链接材料: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9.示例:①爱子要有正确的方式,溺爱不是真正的爱。②要懂得尊重别人。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努力做出成绩。④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导语】陆游在《朝饥示子聿》中强调清贫自守和精神传承,表现出传统士人追求内心坚定的特质。郑板桥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则重视对待同学的态度和对弱势同学的关怀,体现了关爱和共助的教育思想。曾国藩的家书则专注于专攻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术自律。诸葛亮则在《诫子书》中强调俭朴自修和志向坚定的品格。通过这些家书,体悟到古代文人在教子方面的智慧与长远的期望。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首联“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描述了诗人居住在水云深处的小茅屋中,早晨饥饿感如雷动般强烈,并且已经习惯忍受饥饿。“水云深处小茅茨”点明了居住环境,是在偏僻之处的简陋茅屋,这暗示了他生活的简陋与贫困。而“雷动空肠惯忍饥”直接写出了身体状态,肚子空空如饥肠辘辘,并且“惯忍饥”表明这种饥饿并非偶然,而是经常发生的情况。由此可见,陆游写作此诗时处于贫穷、经常挨饿的生活境况之中。
(2)“方”字在这里是“才”的意思。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整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才算是真正的做学问。这里的“方”字强调了一种条件关系,即如果想要达到真正求学的境界,就必须做到外物不移。如果没有这个“方”字所体现的这种强调作用,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对于求学的重要性。它使诗句在表达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加精准、有力,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求学过程中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纸、笔、墨、砚这些东西,只要是我家里有的,就应该不时地分发给同学们。从句子结构看:“纸笔墨砚”是一个整体,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事物的范畴,这里可以独立断开;“吾家所有”是对“纸笔墨砚”的所属描述,表明这些东西是自家拥有的,可作为一个语义单元;“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则表达了针对这些自家所有的纸笔墨砚应该采取的行为,即应该不时地分发给众多同学,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故断句为: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本题考查字义。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延,邀请。根据“课内迁移法”,“至于延师傅”中的“延”也是“邀请”的意思。句意:关于邀请老师。
(2)无缘无故:没有原因。故,原因。根据“成语推断法”,“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中的“故”也是“原因”的意思。句意: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
(3)根据前文“至阴雨不能即归”可知,文中提到因为阴雨天气同学不能马上回家,所以郑板桥到傍晚的时候,给同学旧鞋穿然后让其离开。这一系列动作是连贯的,“去”在这样的语境下表示离开是比较合理的。这里的“去”应是“离开”的意思。
(4)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穷,极,尽。根据查阅字典法,应选②。
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至,到了。归,回去。即,立即。辄,就。饭,吃饭。
(2)其,你们。专嗜,专门的爱好。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二中,郑板桥表达了他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他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更关心的是周围环境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儿子的成功与否。接着,他强调了选择和对待老师及同学的重要性:“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这显示了郑板桥重视孩子在社交和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材料三中,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明确指出:“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段话强调了专注和专业的重要性,鼓励弟弟们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且要全神贯注地学习。曾国藩进一步建议,无论是在经典研究、制义写作还是古文创作方面,都应该专攻一门,避免分散精力。这表明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链接材料中,诸葛亮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诸葛亮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方式,才能明确志向并实现长远的目标。这说明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综上所述,郑板桥、曾国藩和诸葛亮在家书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子弟。郑板桥强调与人相处的重要性,曾国藩强调专注专业的重要性,而诸葛亮则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教育角度反映了各自的价值观和对子女成长的不同期待。
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拟写即可。
在材料二中,郑板桥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虽然身为官员,但对于儿子的成就与否并不强求,而是希望他能够与优秀的同辈一起成长。这反映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即不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路径,而是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做法不同于溺爱,它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庇护。要懂得尊重别人。
在材料二中,郑板桥还强调了对同学的尊重和帮助:“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这说明即使是小孩子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尤其是对年长者应该使用适当的称呼。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礼貌,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材料三中提到:“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或爱好,并且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技能,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这种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
材料一中的陆游写道:“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这表明即使在晚年被罢官乡居的情况下,陆游依然保持坚强和不屈的意志,并希望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坚持理想、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动摇的态度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参考译文:
材料二:我虽然是个小官,但我的儿子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他的成功或失败,我已经不再过多关注;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跟随优秀的学生一起学习并取得成就。关于邀请老师和对待同学,我们不能不谨慎。我的儿子今年六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对于年纪比他大的同学,应当称呼他们为“某先生”;年纪稍小一些的,也应称呼他们为“某兄”,不能直接叫他们的名字。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是我们家所拥有的,应该时常分发给其他同学。每当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是寡妇的孩子,为了买纸和订字簿而请求借十几块钱,但却十天半个月也借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如果遇到阴雨天他们不能马上回家,就应该留下他们吃饭;傍晚时分,可以将旧鞋子给他们穿上离开。那些孩子的父母尽管无法提供好的衣物,但一定会制作新的鞋袜让孩子来上学,一旦鞋袜弄脏或损坏,再重新制作就很困难了。
材料三:各位弟弟总需要努力专精一门学问,比如九弟立志练习书法,也不必完全放弃其他学问;但是每天练习字帖的时候,绝不能松懈,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所领悟。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是否有特别喜欢的学问?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就必须专门研读一部经书;如果有志于写作八股文,就必须专门阅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果有志于写作古文,就必须专门阅读一家的文集。写作各种体裁的诗歌也是如此,应对付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同时进行多项学习,如果同时进行多项学习,必定会一事无成。千万牢记!
链接材料:君子的行为操守,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午5: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