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召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①
子路曰:“意者②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③?”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④夫子。夫子盖⑤少贬焉?”孔子曰:“赐,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孔子一行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到围攻且被断粮,处境堪忧。②意者:是不是。③比干:多智,因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④容:接受。⑤盖:同“盍(hé)”,何不。
10、 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6分)
要求
|
词句
|
任务
|
方法
|
加点词释义
|
孔子知弟子有
愠心 |
①
|
课内迁移
|
夫子盖
少贬焉 |
②
|
多音字带入
|
|
赐,而
志不远矣 |
③
|
语境推断:子贡名“赐”
|
|
不容何
病 |
④
|
查阅字典:①病情加重;②毛病,弊病;③担心,忧虑;④辱,耻辱;⑤失败。
|
|
断句,限三处,以“/”标记
|
画横线句
|
⑤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
借虚词断句
|
翻译
|
加粗画线句
|
⑥
|
【资料卡】稼穑:种植和收割。
|
11、乙文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为什么?(3分)
12、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事实论据。(2分)
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答案:
11. 颜回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知,颜回认为面对困境,即使自己的思想不被接受,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
12. 示例:范仲淹在朝廷做官时,为了人民而奋不顾身,体现了“得志,与民由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可知,他一直志向坚定,即使遭遇贬谪,依然初心不改,充分体现了“不得志,独行其道”品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句。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可以想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孔子知弟子有愠心”的“愠”与此相同,句意为: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
②根据多音字带入法,可知“少”应读shǎo,是“稍微”的意思。句意: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③根据语境推断,“赐,而志不远矣”的“而”在人名“赐”之后,应是人称代词,因此是通假字,同“尔”,是“你”的意思。
④根据查阅字典,结合句子,可知“不容何病”的“病”的义项应选“③担心,忧虑”。句意:不被容纳怕什么?
⑤句意:老师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弘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个判断句,“是”作主语,指代的是“夫道之不修也”,因此“夫道之不修也”后面应断开;“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句式与前一句相同,中间应断开。
故断为: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⑥重点词:良农,优秀的农夫;稼,种植、播种耕耘;穑,收割、收成;良工,优秀的工匠;巧,工艺技巧;顺,顺应、迎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可知,子路认为他们沦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别人不信任,不实行他们的学说,可能是他们还没有“仁”和“智”,这说明子路的想法比较天真,对孔子的常说有所怀疑,对当权者不够了解。子路的说法不符合甲文“大丈夫”的标准。
根据“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可知,子贡主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点要求。面对困境,子贡主张妥协让步,这不符合甲文“大丈夫”的标准。
根据“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知,颜回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守操行。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颜回则坚守志向,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我,有担当,展现出修道立德的最高境界,与甲文中“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最为接近。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范仲淹和辛弃疾的事迹或诗词作品都能体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选择任一人,概括其事迹,或引用其诗词,作为事实论据。
示例:辛弃疾一生以抗金为志,危身利国,忠心耿耿。在北方组织义军时,成功追捕偷走耿京大印的叛徒义端,顺利捉拿杀死耿京并投降金主的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忠君爱国,虽然屡遭贬谪,却始终不忘抗金大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辛弃疾的英雄壮举和诗词,充分体现了他“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情怀。
(甲)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他们而询问道:“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子路说:“是不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呢?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呢?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弘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是这样的啊,好一个姓颜的小伙子!”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