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11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9.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0. 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1.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答案】19. 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分论点1: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分论点2: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分论点3: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20. 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21. 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第①段引用《庄子・人间世》中的内容,以山中林木为例,讲述庄子一生困顿却逍遥世外,获得真正自由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
接着,作者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第②段,通过列举苏轼在诗词中感悟无用之乐、李白在饮酒中体会无用之趣、王维在静坐抚琴中领略无用之妙,论证了“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这一分论点。以具体的古人及其作品为例,说明诗酒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③段先指出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人们习惯追逐有用之事而忽略内心喜好,容易身心疲惫。然后以陶渊明隐居田园却悟得自然真意为例,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这一分论点,强调了忠于内心喜好的重要性。
第④段先阐述在人生修行中面对抉择时要坚守初心,然后以看到盛开的玉兰应享受美好为例,论证了“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这一分论点,说明了守护无用之物需要坚定信念。
最后,文章结尾总结“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再次强调了无用之事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据此概括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由第③段“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可知,本段引用古诗句,运用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这些引用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文化底蕴,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信服作者的观点;
由第③段“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可知,作者将有用之事(如功名、利禄)与无用之事(如内心的喜好)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反而有着重要的价值,使“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第③段“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知,作者举了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这个例子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让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述。
示例:引用论证:作者在第③自然段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引用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陶渊明自幼就不适应世俗的性情,以及他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这一引用为后文论述陶渊明选择隐居田园这一看似无用却实则有大用的行为做了铺垫,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观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关于“无用”的观点和境界,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即“无用即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事物在精神、心灵、人生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对“无用”的新认识和感悟。
示例: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追求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好成绩、高收入、高职位等。然而,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静下心来读一本闲书、和家人朋友漫无目的地聊天、独自欣赏一场日落。正如文中所说,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它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候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滋养和慰藉。我们应该学会在追求有用的同时,也珍惜那些无用之事,因为它们或许才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