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
“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志怪者也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孔子不能
决也
(4)孰谓汝多
知乎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1.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12.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答案:
7.D 8. 记载 离开 判定,决断 同“智”,智慧 9.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 11.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2.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
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
(3)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
(4)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2)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
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
“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1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
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
参考译文:
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