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子思居于卫》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共1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乙】
子思
①居于卫,�袍无丧②,二旬而九食,田子方③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④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澄胖�,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乘淦兑玻�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子思:孔�常�字子思。②�袍无丧: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③田子方:人名。④假:借。
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我所
也_______________   (2)故不为
苟得也 ______________
(3)
谓之曰_______________   (4)使人
狐白之裘_____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
9. 赏析甲文画线部分语句的表达特点?
10. 乙文中的子思可以作为甲文中“贤者有是心”的一个例证,请作简要分析。
11. 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的“由是”与乙文的“是以”两个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B. 甲文多处使用排比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表现了孟子的善辩才能。
C. 乙文的“恐其不受”说明田子方不是真心想帮助子思,而是有点施舍的意思。
D. 甲乙两文都在说理,甲文使用层层论述的方式,而乙文使用人物对话的方式。
 
答案:
 
7. ①. 想要。 ②. 苟且得到(偷生)。 ③. 于是。 ④. 送。

8. (1)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即“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即“不义”)。

(2)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

9.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从而引出观点“舍生取义”类比(设喻)

10. 甲文“贤者有是心”指的是贤者有舍生取义的真心,而子思虽穷却“降而不受”,体现的是“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之心。 11. D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

子思居住在卫国,穿着粗布衣服,二十天里只吃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子思一件白色的狐皮袍子,恐怕他不接受,于是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东西,过后就忘;我送给别人东西,就把它丢掉了。”子思拒绝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过,人家施舍给我的东西,如果我不接受,那就等于把它丢弃在沟里了;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别人的东西丢弃在沟里,因此我不能接受它。”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4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下午9: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