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国家领导人指出:“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为我们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上建设能源强国,保障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坚持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国际合作加速推进。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助力。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中国新能源产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且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因此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渴望实现能源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供不应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供链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在新能源产业拥有涵盖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源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也在全球领先。从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中国以科技创新形成的优质产能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变革,让世界各国受益于绿色产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向“新”而行、以“质”求变,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A.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完成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B.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将近一半,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
D.经过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新能源产品已大量出口国外,表明我国能源已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B.材料二列举数据时多次出现“约”字,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真实性。
C.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D.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也能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
11、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优势。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9.C(3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一“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A选项“完成构建”不符合文意。材料二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B选项“中国贡献将近一半”,不符合文意。D选项“经过实践可得,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原文是“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也在全球领先。”其中“多项”“能源技术”与原文不符。故选C。
10.D(3分)
【解析】A选项中“能源已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与原文不符。B选项中“约”字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无法说明生动性。C选项中,本文未出现“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D。
11.(3分)参考示例:①中国新能源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1分)②拥有完善的产供链体系。(1分)③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或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1分)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