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丙】
柳公权劝谏(节选)
柳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
①,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舍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者三矣③。”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释】①僻:不正,偏离正轨。②袂:衣袖。③浣濯:洗。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 又何
间焉( ) (2)复召
为侍书( )
3.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答案:
2. 参与 召唤,召集 3.A 4.先帝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5. 齐师伐我 公将战 平民 大臣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正心修身、端正书法和治国态度 节俭治国,选贤任能 笔谏 忠诚耿直,敢于直言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又召他回朝担任侍书;召:召唤,召集。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应该选拔贤良的人,罢黜不贤的人,接受谏言,明察赏罚。”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来进行断句。在古汉语中,断句通常依据词语的功能、语义的完整性以及句子的逻辑结构。考虑到“人主当”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君主应该”,所以在“当”字后应断开。接下来,“进贤良”和“退不肖”是并列的动宾结构,分别表示选拔贤良的人和罢黜不贤的人,因此它们之间应断开。然后,“纳谏诤”是一个单独的动词短语,表示接受谏言,也应在其后断开。最后,“明赏罚”是另一个单独的动词短语,表示明察赏罚,所以也要在此处断开。综上,整个句子的断句应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每:每次;论:谈论;未尝:不曾;叹息痛恨:叹息和痛恨,这里指痛心遗憾。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二空:由《曹刿论战》一文中的背景描述可知,当时齐国军队正在攻打鲁国。这一事实构成了文章开篇的情境,也为后文曹刿的进谏提供了直接的背景和动机。因此,可以填写“齐师伐我”作为背景之一。同时,鲁庄公即将应战齐国军队。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鲁国面临的紧急军事形势,也为曹刿的进谏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因此,可以填写“公将战”作为背景的另一重要部分。
第三空:从《曹刿论战》的文本中我们可以得知,曹刿的身份是平民。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够主动向鲁庄公提出战略建议,这凸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深谋远虑。因此,我们可以填写“平民”作为进谏者的身份。
第四空:在《柳公权劝谏》中,明确提到柳公权是唐朝的大臣。他利用自己的书法技艺来向皇帝传达建议,体现了其作为大臣的智慧和勇气。因此,可以填写“大臣(柳公权)”作为进谏者的身份。
第五、六、七空:根据《出师表》中的描述,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闭塞言路。这一建议体现了诸葛亮对治理国家的深刻见解,也是其辅佐刘禅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可以填写“广开言路”作为诸葛亮希望刘禅采纳的建议之一。其次,诸葛亮强调严明赏罚的重要性,认为对于有功者应给予奖赏,对于有过者应予以惩罚。这一建议有助于维护国家法纪和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可以填写“严明赏罚”作为诸葛亮的另一条建议。然后,从《出师表》中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建议刘禅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一建议旨在确保朝廷的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体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诚和智慧。因此,可以填写“亲贤远佞”作为诸葛亮的建议之一。
第八空:根据《柳公权劝谏》的文本内容,柳公权通过书法进谏,希望穆宗能够正心修身、端正书法和治国态度。这一建议体现了柳公权对穆宗的期望和关心,也展示了其作为大臣的忠诚和智慧。因此,可以填写“正心修身、端正书法和治国态度”作为柳公权对穆宗的建议。
第九空:在《柳公权劝谏》中,柳公权建议文宗应节俭治国、选贤任能。这一建议旨在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体现了柳公权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和远见卓识。因此,可以填写“节俭治国,选贤任能”作为柳公权对文宗的建议。
第十空:根据《柳公权劝谏》中的描述,柳公权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来向皇帝传达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种巧妙的进谏方式被称为“笔谏”,体现了柳公权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填写“笔谏”作为柳公权的进谏方式。
第十一空:从《曹刿论战》《出师表》和《柳公权劝谏》这三篇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谏者们都展现出了忠诚耿直的品质,他们敢于直言不讳地向统治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种共同形象体现了进谏者的勇气和智慧,也是历史上许多优秀进谏者的共同特征。因此,可以填写“忠诚耿直,敢于直言”作为进谏者的共同形象。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
先帝开创的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上不辞劳苦,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尽忠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明察的道理,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屈的人,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丙】
柳公权,字诚悬。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十二岁就能写辞赋了。在元和初年,他考中了进士。穆宗即位后,柳公权入朝奏事,穆宗召见他,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了你的笔迹,思念了很久了。”当天就任命他为右拾遗。穆宗为政不正,曾问柳公权书法如何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关键在于心,心正则笔才能正。”穆宗听了后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来劝谏自己。柳公权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想起他,又召他回朝担任侍书,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后又充任翰林书诏学士。在便殿回答六学士的提问时,皇上谈到了汉文帝的恭俭,举起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称赞颂扬皇上节俭的美德,唯独柳公权没有话说。皇上把他留下来问他,他回答说:“君主应该选拔贤良的人,罢黜不贤的人,接受谏言,明察赏罚。穿洗过的衣服,这只是小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