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
①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v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
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
究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
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
“
老苏
”
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张,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B.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C.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D.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8. 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课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推知“
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B. 联系成语“闭门谢客”,可以推知“
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谢绝”。
C. 查字典,“究”有“探究”“追究”等义项,“大
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D. 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
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在家修养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整个蜀郡也颇有声名。
B. 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C. 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时间不写文章。
D. 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2)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答案】7. B 8. A 9. C
10. (1)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2)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都是独立的主谓句,故断为: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及即之:等到接近了他。及:等到。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C.“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意思是: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可知,“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句中的“悉(全部)、为(写)、焚(烧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俱(都)、知名(出名)、号(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不过,见到了他,却温和得好像不会说话。等到接近了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
他的父亲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还是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