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孙兴公
①为庾公②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③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④亦不近。”孙遂沐浴⑤此言。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注释】①孙兴公:孙绰。②庾公:庾亮。③卫君长:卫永,字君长。④倾倒处:令人佩服的地方。⑤沐浴: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
乙
苏峻既至石头
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②邪?”钟曰:“国乱不能匡③,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④将执简而进矣!”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起兵谋反。石头,南京城。②弊:通“毙”,死。③匡:保护。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于史籍时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风韵虽不及卿
诸人(表示尊敬)/投
诸渤海之尾(众多)
B.倾倒处亦不
近(平凡,一般)/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
C.
或谓钟曰(有时)/
或王命急宣(有人)
D.执简而进矣(选拔)/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8.结合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分别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
结合甲文:
结合乙文:
9.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沐浴”一词,表明孙兴公并不认可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
B.甲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与乙文“苏峻既/至石头”两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
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意在表明董狐是“方正”之人。
D.甲乙两文都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语言简练传神。
答案:
6.B 7.(1)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
(2)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8. 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且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 在国家危难之际,要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不做逃兵。 9.D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各位/“之于”的合音;
B.有人/有时;
D.“执简而进矣”中“简”是“竹简”;
故选B。
7.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此指卫君长。“都”:完全。“关”:关注。“作”:写作。“文”:文章。
(2)“见”:看见,看到。“可”:适宜,可行。“知”:知晓,明白。“道”:道理,法则。
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可知,在甲文中,孙绰认为卫君长不关注山水却能作文,而庾公则指出卫君长虽风韵不及他人,但也有令人佩服之处。这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由甲文“孙遂沐浴此言”可知,当他人对我们作出评价时,哪怕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应保持虚心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就像孙绰沉浸并品味庾公的话一样。
由乙文“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可知,苏峻谋反,百官奔散,而钟雅却独在帝侧。他认为在国家混乱、君主危险的时候,不能只想着逃避以求自保。这告诫我们,在面临重大困难和危险时,不能退缩逃避,要有担当精神。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沐浴”指“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表明孙兴公非常认可并深受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在细细品味;
B.句意: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甲文“孙兴公”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乙文“苏峻”是主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故应划分为:苏峻/既至石头;
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的“方正”是指钟雅的正直品格,而不是指董狐;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孙绰担任庾亮的参军时,一起游览白石山,卫永也在座。孙绰说:“这个人的神情完全不关注山水,却能够写文章。”庾亮说:“卫永的风度韵味虽然比不上你们各位,但令人佩服的地方也不一般。”孙绰于是反复咀嚼这话,深深体味。
【乙】苏峻已经到达石头城,百官都奔逃离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在皇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性情正直坦率,必定不会被仇敌所容。为什么不根据当前的形势随机应变,却坐等被杀呢?”钟雅说:“国家混乱不能保护,君主危险不能救助,却各自退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史书)前来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