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论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 (3)执策而临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
,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岳飞《论马》,有删改)
注释:①鬣:马鬃。②褫:御掉。③杨幺: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
8.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有“成语推断法”“偏旁推断法”“课内迁移法”“上下文意推断法”等。据此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我推断“秣不择粟”中“秣”字的意思是
      ,因为
       
9.下列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B.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C.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D.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10.同是论马,你认为【甲】【乙】两个文段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
6.(1)有时 (2)同“现”,表现或展现 (3)马鞭 7.(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8.     吃,喂养。     示例一:依据“上下文推断法”,“粟”与“泉”相对,“秣”与“饮”相对,意为“吃”或“喂养”。示例二:依据“成语推断法”,成语“厉兵秣马”中的“秣”字意思就是“喂马吃”。    9.A    10.①甲文作者借千里马比喻人才,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②乙文作者以讽喻的方法区分“致远之才”和“驽钝之才”,介绍如何识别人才。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或展现。
(3)句意: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策:马鞭。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方法。“食”:同“饲”,喂。“尽”:竭尽。“材”:才能,本领。“通”:通晓。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首先分析题目,明确需要推断“秣不择粟”中“秣”字的意思。然后思考所提到的几种实词词义推断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推断。
示例1:成语推断法。“秣马厉兵”这个成语意为:喂饱战马,磨快武器,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工作。“秣”是“吃,喂养”的意思,由此可推断“秣不择粟”中“秣”也是“吃,喂养”的意思。
示例2:偏旁推断法。“秣”字的偏旁是“禾”,与粮食有关,结合语境可推测其意思可能是与牲口的食物相关,即“吃,喂养”。
示例3:上下文意推断法。上文提到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下文说“饮不择泉”,中间的“秣不择粟”与之对应,可推断“秣”是关于马的食物方面,意思是“吃,喂养”。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披上战甲奔跑,刚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竖起马鬣长声鸣叫,奋振四蹄,展现出骏马的风采。“介胄而驰”描述马披甲奔跑的状态,应断开;“其初若不甚疾”意思是刚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独立成句;“比行百余里”表示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单独断开;“始振鬣长鸣”和“奋迅示骏”分别描述马开始的动作和展现出的状态,各自断开。
故断句: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其真不知马也”等内容可知,【甲】文段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希望统治者能够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结合【乙】“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可知,【乙】文段通过将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良马与现在所乘的劣马进行对比,借马喻人,阐述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良才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庸才的区别,强调了自身对良才的重视和对庸才的否定,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能识别人才、善用人才的渴望。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它们每天能吃好几斗豆,喝一斛泉水,但如果不是精良干净的食物和水,它们宁可饿死也不接受。披上战甲奔跑,刚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竖起马鬣长声鸣叫,奋振四蹄,展现出骏马的风采。从中午到傍晚,还能跑二百多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息也不出汗,好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食量大却不随便获取,力量充沛却不逞强,是能到达远方的良材。(后来)在收复襄阳,平定杨幺时,它们不幸相继死去。如今我所骑的马就不是这样。每天吃的不超过几升,而且饲料不挑好坏,饮水也不挑干净与否。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它就踊跃地向前奔跑,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几乎要累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强却容易力竭,是低劣的马材。
 

本文来自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语文君语文君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